“別是一家”詞,別樣人生味——讀《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的悲喜人生》

“半生靡麗半生憂,跌宕起伏寫傳奇。”品讀陳祖美老師在新作《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的悲喜人生》封面題寫的兩句詩,再回顧陳老師在作品中對易安居士流傳於世的詩詞的解讀,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受潛滋暗長,一扇以全新的視角審視過往的窗子隨之慢慢開啓。

李清照三個字寫進中國的文學史,是以她在中國詩歌變體詞的理論與實踐所取得的成就;李清照其人成爲家喻戶曉的名人,除了歸功於她留存於世的經典作品,還有她身上所具有的不同於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女子(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氣質風韻。出生在詩書禮儀之家的大家千金之所以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主要得益於經典作品的牽線搭橋。時間永是流逝,但經典永流傳。不過,在時間的淘洗中,世人對經典的品讀因所處的位置不同,佔據的社會視角不同,文化涵養的程度不同,對作品覺解的程度就不同;而且,隨着時代的發展,各種被時代湮沒的資料“重見天日”,這爲後人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前人之作,還作品之真面目提供了確鑿的依據。繼之,那些一度被誤讀後形成固化的、已成定論的結論隨着新出現的研究成果的佐證而被否定。

當然,對任何一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風物和文化現象的認識與研究都不可能做到畢其功於一役,隨着各種沉寂的物什證據生命的喚醒,後之覽者對其真相的還原將會更加接近真實。對李易安不同時期所做詩詞的解讀品味,儘管不同的讀者從中可以汲取自己所需的營養,但是總體來說基本上與作品本身所蘊之意、所寄之情是吻合的。不過,對於一位身處亂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漂泊狀態的相門千金作品的品讀,因受複雜因素的影響,還是出現了一些偏差,或者對當時所作跳出當時生態環境的限制,用現代人的視角觀照,可能會讀出更多現代的意義。下面遴選幾首李清照的詩詞,以陳老師的解讀爲藍本從現代的視角重新進入作品的內部,感受字裏行間蘊涵的豐富內蘊和熾烈的才女情思。

《分得知字韻》:“學詩三十年,緘口不求知。誰遣好奇士,相逢說項斯。”該詩是李清照進軍詩壇的處女作,是正值芳齡——十六歲時所著。短短的二十字,用語淺顯,但是包蘊的思情卻是豐富蘊藉的。如果從字面上看,語言直白,思想一般。但是,如果把詩歌與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成長環境關聯起來,再透析詩中所用的典故,詩歌的意蘊就變得豐贍起來。“緘口”句非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之意。此處用“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的典故,意指不求聞達、閉口不言而已;“說項斯”句用項斯以詩卷拜謁國子監祭酒楊敬之的典故,以此含蓄地表達自己渴望像楊敬之那樣德高望重的人爲自己“說項”,隱含着對曾爲自己“說項”的文學長輩晁補之等人的懷念之情。一首開啓詩歌王國大門的短詩,不僅包含着十六歲少女的情思,也深蘊着詩人的心性,同時也可以窺見小清照飽讀詩書,並讀以致用、信手拈來的才情。

同樣,兩首同詞牌的《浣溪沙》是清照回憶自己十五六歲至十九歲這段時間生活所做。對李清照而言,這段時間的生活是她一生少有的快樂時光。這不僅源於自己正處於如花似錦的年齡,更包含着自己生活環境的富貴悠閒。而彼時上元節李清照與侍女遊玩相國寺的一段奇緣,在正處情竇初開的李清照的內心種下一顆種子,而當時的體驗更是一輩子都無法忘懷,且時時給自己帶來甜蜜回憶的。陳老師在書中如是描述:“她正在向侍女比比畫畫講解詩牌的含義時,突然全身有一種異樣之感。瞬間向另一貴近之處一掃,但見迎面射來一束炯炯有神的目光。這時她早已稔熟於心的‘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的詩句,差點兒脫口而出。定神一想,頓感羞雲遮面,急忙拉了一下侍女,躲開這雙大膽投來的凝視目光。此後諸般新奇景緻她再也無心觀賞,思緒和眼神都陷於慌亂之中。在回府的路上,她佯作睏乏,閉目而思,連日來的盛世美景,固令其觸目難忘,更難忘的是那雙大膽的炯炯清眸......”良辰佳日的深情回眸定格在少女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也成爲浸潤她前半生詩詞作品的一泓清冽甘泉。而這段曼妙的撩撥起少女情愫的經歷成爲李清照食不甘昧、輾轉反側的創造觸動點,泛化成情真意切的文字,隨之成就很多佳作名篇。而李清照的懷春之什、傷春之詞,不單單書寫在曼妙的年齡,可以說是直至終老。

《點絳脣》:“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一首短詞描寫的是衣食無憂的李清照暮春時節獨自一人在庭院悠閒打鞦韆時趙明誠突然造訪時的情景。上片側重表現李清照盡情盪鞦韆,下片側重描寫見到趙明誠時的情態。大家閨秀纖纖小手因緊緊攥着鞦韆索被勒的又髒又疼,加上劇烈運動,汗水浸透羅衣。氣喘吁吁的她懶得把髒手洗乾淨。正在她以一幅慵懶的神態歇息時,突然趙明誠造訪,慌得她跑掉鞋子,穿着襪子藏在半掩着的門後,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當定睛一看,來人原來是曾經在相國寺與自己“目成”的那一位。偶然的邂逅,今天近距離細端詳,“穠纖得衷,修短合度”怎麼不讓李清照心旌搖盪。一首反映待字少女心態的鞦韆之闕,有人物,有事件,有場景,有動作,有情態,惟妙惟肖、生動傳神地描繪出李清照情愫綻放的狀貌。細細品讀玩味,其情、其意仍然讓人產生美妙的遐想。

相較於前面幾首詩詞,小令《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精緻之詞。之所以爲人所熟悉,一方面源於她選入教材,一方面歸因於該詞清新靈動又充滿情趣的風格。作爲一首“錦囊詞”,趙明誠讀過之後給予“此稿筆記幾可亂爭,實則並非蘇書真跡,一女界詩豪所爲耳”的讚譽。趙氏的評價固然多少帶有“愛屋及烏”的個人感情色彩,但是仔細品讀該小令,確實與李清照詞作的主體風格——婉約不同。“唯其有丈夫之氣、文士之豪,李清照的詞風總的雖屬婉約派,但在她現存的全部詞作中,不僅沒有那種‘雌男兒’筆下的脂粉氣,有些還可以劃入豪放之列......《如夢令》又名《酒興》雖是小令,但景象開闊,情辭酣暢。作品的豪邁之氣,固然與作者的氣質有關,但氣質也不完全是天生的。壯闊的齊魯山川,爲詞人提供了馳騁豪興遐思的前提,涵育她的胸襟懷抱。”依據陳老師的觀點觀照詞作,小令的選詞造語沒有任何嬌柔的藻飾,外溢出“一語天然萬古新”的興味,而從這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語間流淌出來的是那種“天籟”與“人籟”渾然天成的情意,更見詞人沉浸於自然風物之中,氤氳在自然氣韻的自適與愜意。體物、記遊、抒懷渾然一體,把詞人那種投身自然、鍾情山水風物的童心和志趣,與其壯懷激越的情感形象的呈現出來。而通過淺近的語言,一幅充滿情趣的場景浮現在腦際:天色漸漸暗下來,置身造化所賜的美景中不覺自失沉醉其中。當小舟在黑暗中漂離航道、誤入荷花叢中時,在萬籟俱寂而又空闊的水面上,猛然聽到一羣水鳥“撲棱棱”地驚飛四散,剎那的驚悸之餘,又會讓人感到多麼欣喜有趣。

不可否認,如今品讀該詞,再參照陳老師的深入淺出的闡釋,對這首學生時代所學的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認知和理解。當然,原先那些帶有誤導性的鑑賞得出的結論也得到糾偏。同樣是一首李清照所作的婦孺皆知的名篇《聲聲慢(尋尋覓覓)》,如果按照陳老師研究的成果進行互釋性品味,僅從“曉來風急”與“晚來風急”的“曉與晚”的“差之一字,謬播千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懷疑精神的可貴,同時也深刻地意識到經典“衍、脫、誤”對後世造成的危害,更從另一個方面提醒我們嚴謹治學精神的可貴。至於如何還原“曉來風急”句對品鑑《聲聲慢》的真興味,唯有進入詞作的內部,慢慢涵泳方可實現,這隻能待下文娓娓細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