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世界的差異:不喫“毒蘋果”,而是利用之、轉化之

今天又一次的認識到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再次印證了自己的一個認知,那就是:

接受世界是充滿差異的,並持續提升自己的鈍感力。

爲什麼會聊這個呢?

事情是這樣的,今天在一個旨在幫襯陽的人羣的社羣裏說:

親戚今天要來我家,不想讓他們來,擔心帶着病毒傳染給自己的家人。

很快就得到了一些羣裏人的迴應:

“門口寫個牌子,寫上陽人與狗不得入內”

“。。。關鍵你自己陽沒陽過”

“好下頭的一人”

“過分了”

......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面對我的問題,或以上人的反應是怎樣的理解或評價。

我就感覺這一堆聲音,如惡浪一般向我湧來。

震驚、恐懼、忐忑。

震驚的是:對疫情的恐懼和敬畏、對親戚來拜訪家人老人的擔心、對想得到些陽過網友的看法的一種渴望,竟然會被人理解爲是一種很下頭的行爲。

震驚的是,作爲當事人的我,還沒有表現出任何,對來訪親戚的人格上的侮辱,就被人“提建議”說,掛一個牌子,寫着洋人和狗不能入內。

......

恐懼的是:被類似於一種網絡暴力而侵襲,在負面反饋集中湧向我的時候,有一種想要逃避和反駁的恐懼和脆弱。

忐忑的是:我明明不下頭,且不認爲問了這個事就和自己行爲下頭有任何關係啊,我想解釋、想罵那個知道了下頭這個詞兒就亂用亂扣帽子的人,我想說:我沒有啊,你們誇大了吧,我只是恐懼疫情,保護家人和自己呀,我沒有歧視或侮辱任何陽的人......

但我沒有反駁、沒有辯解,沒有過分表現什麼,只是回了一句:“...emmm好”。

辯駁也許是有意義的,讓部分負面反饋自己的人知道:哦,原來你是這個意思,你是這樣的人;

那是我理解錯了,誇大了;

是我主觀臆斷了,對不起

......

但是經歷了很多事情,直接或側面感知到了一些“不同”的人以後,

我覺得,很多時候反駁、解釋、憤怒,沒有任何意義。

還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人或事情上面。

當然,別人和自己產生衝突,可以去調節,調整彼此,但......一切還是量力而行,我不能100%一定會做到“影響別人”認可自己或者聽一聽自己的解釋,且本身或許就無意義。

當然也有少部分人給到了相對中性或善意的反饋:

“現在天天正常上下班,誰知道接觸的哪個人陽着了,躺平就好了”

“我是覺得你要是真的想防也是各人自由 你和親戚說清楚就好了 或讓讓他們提前做抗原或者直接拒絕來 ;在你那做個抗原人家已經到了 怎麼着都不是太合適吧”

“是啊,人家到都到了,就算是陽着,你也不可能攆人吧”

是呢,當事人的我,覺得是很好的反饋,我的原則本來也是:儘量防護好能防護好的,防護不到的就聽天由命啦。

後面聽到幾個網友的反饋,我又多了一份對這個原則的堅持。

“能力之內,做好防護;其他的,順其自然”。比如說:常見症狀對應的藥物、醫療器械適當存一些,這是可以做的防護;

順其自然,也並不等於輕視敵情、忽視身體、傳播謠言等等。

回到本次主題:接受世界的差異、提升鈍感力。

很多時候的我們,在一些特定場景下,或許都不喜歡接受些外界“負面”、“否定”的反饋,那怎麼辦呢?

1.客觀評價你自己

這個事、這句話,你說的真的有不妥嗎?你到底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覺得自己真的是什麼樣的人?

理性分析下,如果你的結論是:我是OK的,

那就無視掉任何“不利於”你的反饋,因爲真的有毒。

當然,可以選擇看到“有毒的蘋果”,並將其轉成倒逼自己提升鈍感力的工具,利用他,目的達到後扔掉,準確講,你從來就沒有要這種“毒蘋果”,也談不上“扔”。

如果結論與上面是反着的,那就反思自己,並努力改正。人無完人,亡羊補牢就能持續迭代、升級認知。

2.審慎理解他人:

先清楚大背景:人和事,都是充滿着各種差異的,尤其現在社交媒體太發達了,每個人的發聲成本整體大大降低,你在各種媒體平臺的評論區、彈幕區等,都能覺察到。

這個人的反饋和你所思所言所爲有什麼樣的關係?他是懷着善意、正向的初心,在傳遞中性及以上的信息嗎?如果是,要感謝,在那一時段,他的時間和精力給到了迴應你這件事;反之,可以解釋、反駁,去“影響”對方,亦或者不理不睬,或來一番春秋筆法。

3.既保持發展眼光,又要低成本“記仇”

人,都是發展、變化中的,就如同我上面舉的例子,這裏進行,迴應的網友,他們迴應的內容是基於當時當刻,並不代表以後遇到這類問題時,也這樣迴應。

再舉個例子,衝動等人並不代表始終衝動,後面經歷了一個什麼事,遇到了什麼人可能就變得更加的剋制冷靜;

有的人脆弱敏感,但並不代表會一成不變,也許以後就會逐漸堅韌強大;

那我寫下本篇文章也只是代表了此時此刻我對這件事的認識並不代表以後,也許以後我就會是一個鍵盤俠,一個主觀臆斷且惡意傷害別人、惡意口嗨的人

......

用發展的眼光,可以避免對一個人、一羣人,始終持固定單一的看法,而造成自我認知的偏激和機械。

有的人很看重第一印象,比如這個人,現在挺讓你煩的,以後這個人如何改變,你都覺得這個人還是沒優點;

有的人則不然。

當然,屏幕前的你,怎麼認爲,也屬於個人選擇,尊重並理解,就普通我那個“不想讓親戚來我家拜訪”一樣,我的家,一定程度上,我有選擇讓誰來的權利,與網友無關;

同樣,你覺得這個人不OK,以後也不會改變對他的想法,只要是在道德和法律範圍裏,都是應該被尊重和理解的

當然,說這麼多,我還是暫時傾向於:用發展的眼光看。人是可以改變、轉化的,今日之他,不一定就是明日之他;今日優秀的你,明日會是更優秀的你自己,這都是變化。

那爲什麼我還要說一句“低成本”記仇呢?

舉個例子,在一些社羣裏,作爲當事人或者旁觀者,我會接受到來自不同網友的各種反饋:

有的人就是個鍵盤俠,放大問題、主觀臆斷,我就會給他備註一個“鍵盤俠”“沒禮貌”等詞;

有的人面對一些幼稚無知甚至惡意的發言,敢於出面剛,說一些正能量的話,我覺得他比我勇敢,因爲我不想,或者說不敢和這類s杯“硬碰硬”,我會給這種英雄好漢備註一個“敢於剛”“正能量”等詞;

有的人被羣主公開鞭屍,說此人在各種羣裏騷擾小姐姐,我會備註“噁心”“亂加人”,並拉黑

......

不知道你會不會問我:這樣不累嗎?

看我標題“低成本”記仇啊,這樣不累。

這也是一種篩選的動作,我在有時間精力的情況下,做這種標記,以後如果他再在羣裏發言或者直接成爲wx好友,我就可以先多一份謹慎,並印證或打破原來的認知,甚至會得到關於“人性”、“人際關係交往”等新的思考。

更何況,我又不是整天盯着羣,看看哪個人發言讓自己認不認同等等。

最後,我在想我寫下的這篇文章,也算不上春秋筆法。

冷靜剋制,是我寫作、做事,都在錘鍊的一種態度,不過在本文裏,我也並沒有諱而不言,各種褒貶,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結論。

好啦,對我在羣裏拋的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對我這篇文章,你又有什麼認同或者建議呢?

ps:那個問題解決了,不盲目焦慮,被此捆綁,但是必要的防護和對疫情的敬畏還要有的,親戚來我家前,我問了下抗原,他說:核酸陰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