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廿四夜喫糰子

我們這的習俗,臘月廿四,家家戶戶喫糯米粉大團子。

大姐提前把糯米淘乾淨,用清水浸泡一二個小時,撈出裝進布袋,去金姓人家牽磨。那裏擠滿了前去磨粉的鄉鄰,大家有說有笑互相幫忙。輪到大姐磨粉了,她先在磨盤出口的地方扎一個細布口袋,然後把帶水的糯米一點一點倒進石磨的孔眼裏,後來的鄉鄰會幫大姐牽磨,石磨按順時針方向一圈圈牽引轉動,發出美妙聲響。我從小是大姐的跟屁蟲,看到大人姿態優美地牽磨,總覺新鮮好奇,時不時去摸摸石磨,又去淘淘水中的糯米。眼見細膩光潔的水磨粉從石槽源源不斷流進布袋,一股清爽的米香味撲鼻而來,心裏便湧起莫名的喜悅。

大姐把裝有水磨粉的布袋紮緊,揹回家後把布袋放在木凳上,木凳擱在洗乾淨的木盆裏,布袋上再壓一塊大青磚,一夜過來,水磨粉就可以做糰子了。木盆裏的米漿水是不捨得扔掉的,漿水裏放點糖,做成漿糊,比奶糕還香。有時大姐把米漿水與醃鹹菜的鹽水一起拌和,在飯鍋裏一蒸,就是一道鹹酸相宜的下飯菜,令人胃口大增。

廿四這天下午,父親把白蘿蔔刨成絲,放適量的鹽、醬油、味精,攪和成蘿蔔絲餡,把豬肉剁成肉餡,把赤豆加工成豆沙餡。做糰子通常是這三種餡,蘿蔔絲餡最經典,其次是肉餡,末位是豆沙餡。父親把水磨粉倒入搪瓷盆裏,和上熱水,雙手用力捏,慢慢地,水磨粉在他手中變成了粉坨,粉坨再揪成一個個粉團。父親把粉團捏成餅狀,然後把適量的餡放上去包成糰子。爲便於識別,包糰子時,蘿蔔絲餡的在糰子上揪出個尖尖的小尾巴,肉餡的糰子呈圓形不做記號,豆沙餡糰子包成圓錐形。父親還把一角硬幣放進糰子裏,寓意喫到的家人會交財運,福氣更好。

晚上,大姐在土竈上燒開一大鍋水,父親把包好的糰子一個個放進滾開的水中,蓋上鍋蓋。我在一旁邊看得直流口水,心急得馬上要喫。等待的時間相當漫長,鍋蓋揭開的那一刻,只見一隻只雪白細膩的糰子翻滾着浮上湯麪,父親蠻有權威地開口道:“熟了!好喫!”一家人便圍着八仙桌滿心歡喜地喫起廿四夜的糰子,說說笑笑,其樂融融。我更喫到了那個裹着硬幣的蘿蔔絲餡糰子,開心得做夢都笑出聲來。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依然渴望在農曆廿四的晚上,品嚐父親親手製作的糯米粉大團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