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緊趕慢趕,把二十八、二十九該做的事情拖到了三十兒,哎—)

現在的孩子們可能會問,爲什麼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才蒸饅頭呢?其實年俗民謠就是孩子們傳誦的順口溜,不一定在那一天必須做那件事。但是,過去蒸饅頭,還真是頭天晚上發麪,而且饅頭也不是一天能蒸完,一般要蒸兩三天。別誤會,不是一鍋饅頭蒸兩三天,是在兩三天裏蒸許多饅頭。許多到底有多少呢?我記得我小時候是一缸。

打算開始蒸饅頭了,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發好一大盆白麪。那時候發麪不是用酵母,而是用麪肥(老肥),就是上一次蒸饅頭時故意留下的一小塊兒發麪。北方冬天冷,這第一盆面是提前一宿發的,放在堂屋就好。

第二天早晨,面已經發好了。母親把大鍋、籠屜都準備好,就開始兌鹼、揉麪。揉得差不多了,母親會掐下一塊兒小麪糰,自己聞一聞,然後讓守在近前的我聞聞酸不酸。如果有點酸,說明鹼少了,還得加。一定要兌鹼剛剛好,蒸出的饅頭才既漂亮又好喫。

兌好鹼後,母親把面揪成拳頭大小的麪糰,開始揉饅頭。面板上撒些乾麪粉,粘着麪粉,麪糰在母親雙手有節奏地揉搓下,幾秒鐘就變成一個光滑溜圓的圓餅。母親拿起圓餅,放上準備好的餡料,豆沙團、紅棗或紅糖芝麻碎,快速團好,一個饅頭就成了。

母親把做好的饅頭放到籠屜上,一鍋大約十個左右,然後就開始燒火蒸饅頭。母親看着我一直安靜地守在一旁,趁燒火的功夫,捏兩個紅棗,或者一點豆沙、芝麻放到我的手心裏,看着我放進嘴裏,香甜滿足的樣子,母親的臉上滿是寵溺的笑容。

住火後,母親並沒有直接掀開鍋,而是要等幾分鐘。在等待的這幾分鐘裏,母親麻利地洗好手,繼續揉饅頭。那一盆面,能蒸兩鍋饅頭。等第二鍋饅頭揉好,母親繼續發麪。這次發麪,要把面盆放在土炕靠近竈臺的一邊,那裏熱乎,面發起的快。

開鍋嘍。掀開熱氣騰騰的大鍋,飄着麥香的熱氣一下子溢滿了整個堂屋,一個個雪白的大饅頭蒸好了。母親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食用色素,趁熱給每個饅頭頂上點一個紅點,以示喜慶。

出鍋的饅頭晾涼了以後放進院子裏的大缸裏。這樣的饅頭要蒸一缸,一直喫到正月十五,甚至更久。

許多年不蒸饅頭了,我總是回味小時候母親蒸饅頭的情景,還有那凍在大缸裏的饅頭,拿出來,千萬別加熱,直接咬一口,滿嘴都是涼涼的、微甜的麥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