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紧赶慢赶,把二十八、二十九该做的事情拖到了三十儿,哎—)

现在的孩子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才蒸馒头呢?其实年俗民谣就是孩子们传诵的顺口溜,不一定在那一天必须做那件事。但是,过去蒸馒头,还真是头天晚上发面,而且馒头也不是一天能蒸完,一般要蒸两三天。别误会,不是一锅馒头蒸两三天,是在两三天里蒸许多馒头。许多到底有多少呢?我记得我小时候是一缸。

打算开始蒸馒头了,母亲在头一天晚上发好一大盆白面。那时候发面不是用酵母,而是用面肥(老肥),就是上一次蒸馒头时故意留下的一小块儿发面。北方冬天冷,这第一盆面是提前一宿发的,放在堂屋就好。

第二天早晨,面已经发好了。母亲把大锅、笼屉都准备好,就开始兑碱、揉面。揉得差不多了,母亲会掐下一块儿小面团,自己闻一闻,然后让守在近前的我闻闻酸不酸。如果有点酸,说明碱少了,还得加。一定要兑碱刚刚好,蒸出的馒头才既漂亮又好吃。

兑好碱后,母亲把面揪成拳头大小的面团,开始揉馒头。面板上撒些干面粉,粘着面粉,面团在母亲双手有节奏地揉搓下,几秒钟就变成一个光滑溜圆的圆饼。母亲拿起圆饼,放上准备好的馅料,豆沙团、红枣或红糖芝麻碎,快速团好,一个馒头就成了。

母亲把做好的馒头放到笼屉上,一锅大约十个左右,然后就开始烧火蒸馒头。母亲看着我一直安静地守在一旁,趁烧火的功夫,捏两个红枣,或者一点豆沙、芝麻放到我的手心里,看着我放进嘴里,香甜满足的样子,母亲的脸上满是宠溺的笑容。

住火后,母亲并没有直接掀开锅,而是要等几分钟。在等待的这几分钟里,母亲麻利地洗好手,继续揉馒头。那一盆面,能蒸两锅馒头。等第二锅馒头揉好,母亲继续发面。这次发面,要把面盆放在土炕靠近灶台的一边,那里热乎,面发起的快。

开锅喽。掀开热气腾腾的大锅,飘着麦香的热气一下子溢满了整个堂屋,一个个雪白的大馒头蒸好了。母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食用色素,趁热给每个馒头顶上点一个红点,以示喜庆。

出锅的馒头晾凉了以后放进院子里的大缸里。这样的馒头要蒸一缸,一直吃到正月十五,甚至更久。

许多年不蒸馒头了,我总是回味小时候母亲蒸馒头的情景,还有那冻在大缸里的馒头,拿出来,千万别加热,直接咬一口,满嘴都是凉凉的、微甜的麦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