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前世今生

元月23日,第十三天

讀《經典常談》第十二詩

詩,最早可追溯到《詩經》,《詩經》是詩的祖先。後來有了楚辭,屈原大師進一步加工,手法上使用譬喻,內容上多用歷史典故,格式使用俳體。讓後世詩人不斷效仿。

到了漢代,漢武帝成了樂府,漢武帝立樂府,採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讓李延年做協律都尉,負責整理那些歌辭和譜子,以備傳習唱奏。樂府只注重音樂形式,內容上反而不他考究,他們更多是模仿楚辭,採用楚聲。但他們已經有專門的政府部門着手整理了。漢樂府以敘事爲主。所敘的社會故事和風俗最多,歷史及遊仙的故事也佔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離別之作,格言式的教訓,人生的慨嘆等等。這些都是一般人所喜歡的題材。用一般人所喜歡的調子,歌詠一般人所喜歡的題材,自然可以風靡一世,對後世影響巨大。許多人效仿,作品層出不窮。

到了三國時代。曹氏父子在樂府詩的形式上,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如曹操的《短歌行》,曹植的《洛神賦》,有了詩言志和抒情的味道,但受樂府詩格式的束縛,表達的有點拘謹。

到了唐代,在李白,杜甫等大家的創新下,逐漸產生了律詩和絕句,他們注重音律和平仄。但是敘事成分明顯增多。如李白的《行路難》,杜甫的《春望》,可是杜詩聖又有新的創新,讓詩更注重散文化和敘事化,比較明顯的代表是,三吏三別,《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抒發自己的志向和憂國憂民的情感。這是纔有真正的詩言志的功效。

可是在這期間又了不同的分支,如宮體豔情詩,山水田園詩。如前者有李煜,李商隱;後者有謝道韞,陶淵明,王維等,他們都豐富了詩的文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