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以及誰去界定

我的朋友,相信世界會持續健康發展下去,你的樂觀我樂於見到,但知道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人只能適應未來的變化。


俄烏衝突中,美國經濟上威逼其盟友,圍堵制裁俄羅斯;軍事上拉攏北約成員,送軍事援助給烏克蘭,忽悠其充當炮灰,但自己置身事外。其堅持不斷的拱火,將俄羅斯漸漸逼人絕境。

1月19日,梅德韋傑夫說:“核大國不會輸掉決定其命運的重大沖突,核大國在常規戰爭中的失敗可能引發核戰爭”。同日美國務院迴應:這種有關核武器的挑釁言論不僅危險而且草率,它會加大誤判的風險。並且強調:“核戰無贏家,永遠不要發動這種戰爭。”

國家政府首腦說出這樣的話語,顯舉重若輕。美國務院迴應,更多是權衡後的標準外交言辭。

真的會保持在界限之內,不會失去平衡嗎?從核武器產生之後,人們就意識到其巨大的危害性,以及對人類世界的整體威脅。可是,並沒有處於一個非常穩定的平衡。開始是兩個大國對抗,然後是多國相互制衡,現在出現網狀相互限制。熵定律是常態,那麼最後,從那個鏈條中斷呢?

核武器的應用,共識是應該有明確的限制性和權威性的界定。針對這個問題,托馬斯·謝林在其1980年的《衝突的戰略》中有這樣的結論:

第一,核武器與非核武器之間存在一種區別,該區別於限制戰爭的過程相關。

第二個結論是,一旦在有限戰爭中核武器被搶先使用,對使用核武器的原則性禁止將消失。

第三個結論是,在它們開始使用之際,我們可能就需要至少關注自己構建的模式和先例,關注我們所接納的核武器的角色,而不是隻關心有限戰爭的目標。

第四,我們應該認識到,至少在覈武器第一次被用於有限戰爭的時候,敵人也將同時投身於,至少兩種不同的限制戰爭的行爲之中。一種是有限制就初始目標形成的爭鬥,另一種則是就核武器本身的角色,進行默識談判或者戰術運籌。

我們能夠確信敵對的雙方可以認定達成一致共識,並能夠堅持相互信任?

核武器多用途的日益增長,能否有板有眼地界定好核武器使用的限制條件,而非徹底禁用的特定條件,越來越變得更爲可疑。


謝林1980年是這樣說的:“通常的假設是,當防衛金門的局勢十分必要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出使用的決定,而且應該以一種達致我們有關金門之目標的方式來來使用核武器。但是,考慮到中國人或者蘇聯人也可能使用核武器來報復。

我們的主要不應去擔心,侵略金門時候使用核武器的作用,他們心中所想的是什麼對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對於我們對核武的主動權,他們所做的迴應的性質是什麼。

他們可能傾向於不去扮演順從的角色,而是爲他們尋求一種對等的核角色,除非我們準備好了尋求一種某種果斷,決絕的攤派,對此,我們要麼完勝,要麼全輸,否則我們勢必談判,像尋求有限戰爭的任何其它類型的目標一樣,在覈優勢問題上尋求有限目標,探求限制核使用的傳統和先例,並試着爲未來戰爭尋求共同的規則。”

可以確定的是,當下這種規則對一個日益沒有退路的核大國來說,可能沒有太多的限制能力。

針對北約國家國防部長於1月20日,在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開會,討論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攻擊性武器的問題。

梅德韋傑夫在“電報”社交平臺上發文指出:“此事緊隨達沃斯論壇之後。在達沃斯論壇上,一幫不成熟的派對政客像唸咒語一樣反覆說:‘要想實現和平,俄羅斯必須輸。’這些無能之輩當中,沒有一人想到由此會得出下面這個基本的結論:一個核大國在常規戰爭中的失敗可能引發核戰爭。”

梅德韋傑夫接着指出:“核大國從未輸過,任何一場決定其命運的重大沖突。每個人都應當清楚這一點。”

俄羅斯威脅在俄烏衝突中使用核武器其實不怎麼嚇人,所有人都很清楚,戰術核武器也就幾千噸當量,也就相當於圖160轟炸機幾百個架次的地毯式轟炸而已,核心問題是核武器戰術化。

戰術核武器便宜好用效果超羣,當進攻受阻,反覆膠着,國家的戰爭陷入了一個絞肉機的戰場困境的時候,你能經受住這種誘惑嗎?當打開潘多拉的魔盒,俄羅斯真的能控制住僅使用一發戰術核武器嗎?誰能夠控制出這種慾望?

本身就希望在戰爭中大量使用戰術核武器的美國還會藏着掖着嗎?在俄美兩國都大量使用戰術核武器之後,中國法國,英國,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朝鮮等擁核國家除了製造大量的戰術核武器,以對等威懾,還有其它選擇嗎?

那麼當戰術核武器如同自助餐的選擇時候,距離戰略核武器還遠嗎?

《1945》稱,相較於以往現如今核戰爭爆發的概率增加了1000%。羅格斯大學的研究認爲,印度與巴基斯坦是最有可能被捲入核戰爭的國家。如果印巴使用核武器互相襲擊城市的話,核爆炸、火災、以及放射性塵埃可能會導致1.27億人死亡;讓3700萬噸塵埃進入大氣層。

全球氣溫將降低5℃度以上,世界將面臨上一次冰河世紀以來的最低溫。農作物與水產的產量可能會下降42%,將會導致世界範圍內的饑荒,兩年時間,讓20億人死於非命。


這真是一種末世場景,很多科幻片中有過類似的描述,在《1935》書中,美國作家將這種場景應用在美中戰爭,並以幾個核武器攻擊大城市的應用作爲結束,包括美國和中國,最後以印度的參與作爲平衡。可是這種結局顯然很牽強,因爲他們不敢想的太多,世界還需要存在。

渲染悲觀情緒毫無意義,戰爭的場景只是一個設想,可是,構想需要假設。畢竟昨天是回不去了,人只能接受變動的明天,以及不可預知的明天。世界本來就有兩個,一個是外在充滿紛爭的世界,一個是內心和諧安寧的世界。希望你努力接受現在,界定自己未來的目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