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過年走親戚

20230125(靜心而論1466):

            閒談過年走親戚

        今天是大年初四,人們都還處在傳統的互相走親戚拜年之中;想起小時候我們過年缺的是年貨,不缺的是年味兒,而現如今,面對琳琅滿目的年貨,而沒有了濃濃的年味兒。

      關於走親戚,網上有個段子,讓人覺得可笑又真實:以前過年走親戚,那真的去探望親戚;現在過年串親戚,像是去給熟人送快遞,而且還是運費到付(紅包)那種……送快遞的人,硬着頭皮,不去不行;收快遞的人,付完運費(紅包),拆開快遞一看,無奈感嘆——又TMD買貴了!

        雖然是段子,描寫的情景太真實了,把過年走親戚與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下“快遞”業務聯繫起來,這種形象的比喻真可謂與時俱進。

        我認爲走親戚拜年可以分爲三種:第一種親情型拜年,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比較親近的人會保持雷打不動的走動,比如閨女回孃家看望父母,晚輩向親戚中的長輩拜年等等;第二種人情型拜年,如求人家辦過事兒、感謝,或者朋友之間禮尚往來的,可以直接帶禮品到跟前,這些拜年不確定因素居多,具有偶然性;第三種是禮節型拜年,同事、朋友通過電話、發祝福短信拜年,這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小時候盼望着過年,長大了對過年產生一種恐懼感;現在的過年,人們隨着物資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已經變了味兒,好多規矩都被遺忘,不過新事新辦也好,也不會被那些繁瑣的風俗習慣所困擾,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餃子年年有;初二回孃家、初三掃帚日、初四爲羊日 、初五爲破五、初六爲馬日……”等等,現在的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品質,怎樣舒服怎樣做,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了。

        但過年的時候,有一項習俗至今還在延續,就是發紅包,過年互相發紅包已經成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寓意祝福接收者來年好運的意思,有長輩給晚輩發紅包,也稱壓歲錢,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另一種是晚輩給長輩發紅包,叫“添歲錢”,表達晚輩的孝心,紅包的大小不能完全當做孝心來衡量

,即使晚輩給長輩再多的“添歲錢”,都不如晚輩平時的噓寒問暖;父母再如何的長命百歲,都不及子女長久的關心陪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而過年走親戚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最高興的事情,能掙到屬於自己的紅包,終於可以自由支配了;但同時在這段時間也應運而生了一種應季職業……“父母扒手”,對小一點的孩子,還可以,但對於懂事、會消費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就不容易得逞;

        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每逢過年走親戚,只要掙得幾塊錢的新票子,就屁顛屁顛樂的晚上睡不着覺,把新錢壓在自己的枕頭下,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兒就是看看新錢還在不在,這種表現就像我九十多歲的老爹這幾天的可笑行爲一樣,把晚輩們給他的紅包,壓在他牀墊下面,有空就數數,也是唯恐誰會要他的錢似的。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的過年走親戚,都要把它看作一種親情友情的加深聯絡感情,互相拜訪慶祝,道喜問好,但千萬不要鋪張浪費,攀比心理,提倡文明過年,儉省節約,既不失過年的喜慶,也不違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過一個祥和、歡樂、平安、健康的新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