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随笔|过节说"礼"

文|清河


逢年过节走亲戚,送上一点礼物,乃是人之常情,既能表达敬意,又能沟通亲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自己在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时候,心里觉得坦然。

根据字典释义。“礼”本指祭神、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还引申指“礼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古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演变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礼”引申为指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就像"礼"意义变迁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亲戚朋友之间走动所送的礼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我小的时候,整个农村条件都不好,但依然挡不住热情好客有礼貌的人们想法设法用"礼"来融洽亲情。

我记得那个时候走亲戚,同辈之间互访或者长辈到小辈家里走动,最常见的礼是一包水果糖和一包白糖,或者两包水果糖。所以那时候春节出门串亲戚,总是背上一个包,背上若干包糖果。当然,每年春节也会收到若干包糖果。把收到的糖果调换一下颜色,再去回访,是常有的事情。相信那时候每个家庭都有过因为记忆力出现偏差,把亲戚送来的糖果原封不动送回去的"糗事"。

而晚辈到长辈家,特别是干儿子干女儿到干爸干妈家,除了糖果,往往还需要送上一块"人亲肉"。所谓"人亲肉",一般是二指宽的一块"槽头肉"腊肉(作者注:指猪脖子处位置的肉)。这提肉的工作,往往是由干儿子或干女儿来做,虽然小小的薄薄的一块,但也体现了对干爸干妈的尊敬之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糖果、"人亲肉"这样的礼品慢慢变得不受待见,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大家都觉着带着东西走亲戚不方便,于是变成了送点过年钱。你来看我,送我些钱,我去看你,也送一些钱。但这样也有问题,主要是钱的数量的问题:按照原送来的钱数或者少一些去还礼,似乎不太礼貌;多加一些吧,多了似乎有点吃不消。于是,有有识之士提出,平辈之间走动,就别来来回回送钱了,相互走动着吃饭喝酒就好。这下倒是方便,但吃饭的时候似乎有点尴尬,有种混吃混喝的嫌疑。

随着年轻人慢慢离开农村,亲戚住得越来越分散,走路好像变得是累人的事情了,亲戚之间的走动变得不那么频繁了,少了沟通,亲情也似乎比以前寡淡了几分。

所幸的是,现在私家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差距,于是走动又热活起来了。这下子,礼品就变得多样性了,大米、食用油、酒水饮料、特色食品……都可以是走亲戚的礼品了。沉甸甸的提在手里去走亲戚,吃饭的时候感觉踏实多了。

其实,不管时代怎么变化,礼品怎么变化,礼物都是亲朋好友之间融洽感情的良好媒介。礼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礼轻情意重",盖其礼也。

当然,也有"智慧"的人以送礼之名,行行贿之实,这是我坚决抵制的,这种社会不良之风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