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讀《會痛的不是愛》學習感悟收穫

      和大多數人一樣美嫺也會面臨夫妻關係的緊張,溝通的橋樑不通暢;在親子關係中,也會覺得疲憊、心累、罪疚感;與家人相處時會遇到矛盾困惑,感覺付出就是在犧牲自己的寶貴財富和時間。此時,我迫切的想要來弄明白到底什麼是“愛”。

      2023年1月在《愛幸福私教學員終身成長羣》美嫺領讀了《會痛的不是愛》,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封面看上去有一種愛的感覺,手的觸感像捧着一本聖經 ,帶着讓自己明白什麼纔是愛的心情迫不及待把這本書打開。

    《會痛的不是愛》這本書是是國際知名的關係心理學專家,知見心理學創始人恰克·斯佩扎諾博士。本書集結了恰克.斯佩扎諾博士許多療愈的原則,主要是根據親身驗證過的體會,以及從1971年起擔任治療師的經驗,過去恰克.斯佩扎諾博士還曾擔任過11年的婚姻諮詢師。

    這本書分爲了366課和練習,每一課都是我們靈性成長途中的路標,指引我們看見自己內心的祕密並通過相應的練習讓我們能夠穿越自己的心靈卡點。

      通過讀本書介紹、翻閱目錄、通讀本書、細讀吼讓我平時遇到不能自解的卡點得到了解答,美嫺分享幾點讀書感悟:

一、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對愛的解讀

二、新生家庭中夫妻之間怎樣去建立愛

三、和孩子相處中如何釋放我們的罪疚感

一、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對愛的解讀

    可以想一想,我們最初對愛的認識是來自哪裏?是的,是我們的原生家庭。

    父母的言語行動深深刻在我們成長的記憶裏。在我們從父母哪裏認識的愛中慢慢長大,原生家庭的給我們愛的感覺1、以爲像父母那樣對待我們就是最好的愛,無私的去愛,無條件的去愛,全身心的付出愛,作爲子女的我們可以無條件的索取;2、父母爲什麼不愛我們,不愛我們爲什麼又要把我生出來,我是不是不配得到愛,我是不是多餘的,我真的可以被愛嗎?

      我們在原生家庭獲得的不同愛的感受中漸漸長大,那我們是不是會帶着從原生家庭裏的愛或不愛去與人相處,與新家庭的TA相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

      不管父母的愛是怎樣的,爲什麼我們會有不接受父母的地方?

      我們對父母的評斷就是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評斷。

      此時方式有兩種,拒絕父母的某種行爲,我們會出現相同的行爲來讓自己瞭解父母當初行爲背後的動機;另一種方式是我們出現完成相反的行爲以補償父母的行爲。

      在評斷父母時,我們會形成各種角色導致對孩子和伴侶的犧牲。

      在角色的背後,我們被困在父母所排斥的感受中。所以從現在開始,想想父母讓你難以接受的地方,讓後看看自己,是否出現了同樣的行爲或是相反的補償行爲,看看自己是否也在扮演一個角色,讓自己做好事卻無法收穫,最終導致精疲力盡。

      此刻我們學會明白父母的處境,帶着意願去寬恕TA們,這將會釋放我們所有人,寬恕父母,寬恕自己,這樣便可得到心有所放心有快樂。

    二、新生家庭中夫妻之間怎樣去建立愛

    在我們決定組織新的家庭時,要清楚知道你找的另一半不是爲了滿足我的需求而存在的。

      我們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認爲伴侶是爲了照顧我們而存在的,可以做我們的糖果爹地,甜心媽咪,期待對方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如果你如上所說,那隻會妨礙我們的親密關係,因爲無論TA們是否滿足我們,只要我們一有不舒服,就會怪到對方身上。

      我們都知道親密關係的建立需要良好的溝通。那麼什麼樣的溝通才是最好的溝通呢?當我們處在關係裏時,我們經常會和身邊的人意見相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如果自己往前一步,臣服於TA人的思想,那我們的聲音就會被埋沒。但其實溝通的最終並不是要我們聽從別人的或者是其TA人聽從了我們的。 相互妥協並非真理,只是雙方皆放棄了某些事物,以保住自己想要的其他事物而已。

      在關係河流中,重要的是搭建一座橋樑,雙方都能安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都學會感覺自己被傾聽,並得到了迴應。雙方都會感到滿意,因爲新的關係形勢融合了雙方彼此的真實。如果我們在溝通中妥協,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輸了,而且好像有所犧牲。而如果我們勝利,對方輸了,TA們遲早會伺機反擊。所以, 若不是全贏,便不是真理。 在衝突中,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如若沒有,那我們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可以說是正確的。我們只有持續溝通,不達到全贏的結果不罷休,才能讓整個情形有暫新的完整的樣貌。

      我們應該關注快樂纔是關係的目的,快樂並非來自於我們的伴侶滿足我們的需要,快樂來自於我們能夠建立聯繫,能夠付出和領受的能力,跨越彼此差異,帶來整合,以此提升新生家庭中快樂的信心等級。

    請以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有願意走出伴侶是爲了照顧我們而存在的想法,願意看到伴侶的存在是爲了和自己共同創造。建立聯繫,做到好好溝通,一起攜手向前,並可以雙方一起療愈,直到我們可以完全快樂爲止。

三、和孩子相處中如何釋放我們的罪疚感

    在陪伴孩子成長中,我們都希望自己給孩子最好的,做孩子的榜樣給孩子最好目標和導航。

    但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參加任何的培訓就上崗了,所以難免會有做得不好和孩子發生衝突,其實有時候到最後其實不是生孩子的氣,而是生自己的氣,氣自己沒有用更加智慧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自己爲什麼會在氣頭上講一些難聽傷害孩子自尊的話。

    是的,我們也會常常恐懼,因爲自己的不夠好,孩子以後也沒辦法足夠好。這種內疚,對自己的責備,常常讓自己喘不過氣。這種內疚並沒有讓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反倒因爲常常自我責備,讓我越來越沒有自信。在育兒中的快樂體驗越來越少。

    美嫺在書中讀到寬恕自己才能實現突破,寬恕自己同時也寬恕孩子,寬恕了另一半,這樣我們就會真正付出愛和得到滋養。

    我們學着去釋放罪疚感,讓未來浮現更遼闊的地平線,召喚自己向前,不需要害怕自己、害怕孩子、害怕另一半的未來。

    現在開始,不在自我懲罰,不在被過去的錯誤當作人質挾持,不再貶低自己。

    生命不僅僅是關於你個人,生命是關於快樂,以及會帶來快樂的療愈。

    讀到這裏,美嫺才明白爲什麼我常常覺得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我對她的愛總覺得不夠,原來正是罪疚感限制了我,讓我無法向前移動,無法給出完整的愛。罪疚感剝奪了我們的快樂,當我們釋放了罪疚感,我們就有了快樂的意願。

    我也提到我容易在育兒過程中產生內疚,這種內疚其實是我對自己的不滿意,我總是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同時也時常覺得孩子做的不夠好。“期望”這一課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對自己和孩子都有着很高的要求。這種要求就是期望,而期望就是限制,是強求。期望總是強求現況符合我們的需要 。其實這也是我以前常常焦慮的原因。因爲當我覺得哪裏不夠好的時候,我總是希望情況能馬上改變。這其實就是一種強求。因爲期望,我們總是希望所有的情況按照我們的計劃發展,以爲那樣我們的期望就能得到滿足。然而,即使情況按照計劃發展,需要還是很有可能未被滿足,因爲期望來自於不足感和需索無度。計劃也總是會扼殺過程中所有的人的靈感和啓發。

      可能有人會問,人生沒有期望沒有目標怎麼行呢?那人不是都不用進步了嗎?但實際上,期望和目標是兩回事。擁有目標是好事,因爲那會促進我們向前。如果我們錯過了期望和目標,只要重新設定就好了,這也能使我們往前移動! 目標是有彈性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狀態。但期望的說法都是應該要,必須要,一定要,是必要和絕對要,這些都只會剝奪我們領受的能力。 這種強求會使我們在期望落空的時候自責不已,無法繼續向前。

      我們期望越多收進就越少 。期望是我們認爲讓自己快樂的想象,但即使我們得到了索要的事物,還是永遠無法快樂。因爲快樂不是我們能夠從外在環境中強求而來的,而是從內在生產出來的。

      讓我們將敞開胸懷,放下期望和事態應該如何的想法,讓自己得以向前移動。

    寫在最後:

    付出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受之一。付出讓我們感到愉快,並在當下就能領受 。

    想一想我們平時對家人和孩子的付出是無條件的嗎?還是潛意識中其實是在試圖索取呢?如果我們在付出的過程中,經常覺得受傷,那我們就需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否在一些地方是爲了索取而付出?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人都會抱有這種態度,覺得自己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家庭。 有些時候,我們的付出沒有得到肯定,於是我們就感覺受傷,從而回去責備伴侶和孩子,之所以有可能會這樣,一定是因爲我們爲了索取而付出,自己單方面的一味去做,內心卻在強求他們按照我們所想的方式回報。我們會覺得一直付出很累,這也一定是因爲自己其實在索取,因爲孩子沒有回報給我我最滿意的狀態,伴侶沒有給我們想要的回報,所以自己纔會覺得累。

    我們期望從TA人身上得到的,正是我們沒有給自己的。

    如果我們總是期望TA人的愛和認同,就代表我們自己沒給自己,持續去抱怨對方,沒有給我付出,其實反而阻礙了TA們的付出。

    如果我們懂得付出,就能打開大門,讓其他人對我們的愛和認同進來,我們會發現許多人不僅有能力,也願意付出。

    當我們因爲自身的完滿而給予時,我們就能完整的領受,TA人如何反應不重要,因爲付出本身的快樂就是回報。

    以上是美嫺讀《會痛的不是愛》所學習到的和一些學習感悟。書裏還有很多智慧的課題和練習,希望你看完這本書後,學會寬恕自己,放下期望,更好的與家人、孩子、朋友連接與溝通,領受無條件付出的快樂並學會好好愛自己,我們只有懂得好好愛自己,纔有能力去愛TA人。

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我是吳美嫺我在貴州貴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