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老子通釋》72

聖人講述了用兵和治理的課題,他既沒參與過用兵與沒當過統治者,所以他一直存在“知”和“不知”的自我疑惑。

他一直反對戰爭,站在統治者的對立面,要爲人民說話了: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人民不怕威壓,那麼大的暴亂將要發生。不要控制人民的居所,也不要堵壓人民的生路。統治者不去壓制人民,人民就感覺不到被壓迫。

如果站在聖人反對戰爭的立場,他既反對統治者的高壓暴政,也反對人民進行反抗鬥爭。我站在當時社會大背景,諸侯常年混戰,百姓民不聊生,就容易理解聖人的觀點。

聖人重點反對的是統治者的高壓政策和自見、自貴的政治態度。只有當統治者對人民實施暴政,壓迫和掠奪人民,人民纔會發動反抗鬥爭。

聖人開始警告統治者,善待人民,“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如果只是憑威壓手段,使人民無法正常生存下去的話,那麼人民只有反抗。

然而,老子對當世的統治者們已經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託在理想中的“聖人”身上,因爲聖人有自知之明,有自愛之心,人民會擁護他、支持他。

聖人正是表達了人民的願望,渴望和平,期望社會穩定有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