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你說自己爲他人凝視而活,爲他人期待而活。理解那種感覺,因爲種種不得已,產生透不過氣來的感受。
生活最終要回歸自我,如同新冠後期連續咳嗽,能夠告訴你肺的位置,以及適度運動。
周國平老師說,唯有靈魂君臨才能把一個人的生活形成爲整體。可是,人常常會誤解靈魂的迴歸,還以爲是因爲自己虛弱,丟掉了向外的征伐。看到了自己空虛,可是卻掩上門,不說一聲的離開。
你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但是脫離不開對自己的認知,除了填滿別無他法。
周老師是這樣說,他需要寫作,是因爲唯有保持着寫作狀態,才真正在生活。
“靈魂是一隻杯子。如果你用它來盛天上的淨水,你就是一個聖徒。如果你用它來盛大地的佳釀,你就是一個詩人。如果你兩者都不肯捨棄,一心要用它們在你的杯子裏調製出一種更完美的瓊液,你就是一個哲學家。”
誰不是生活的哲學家呢?考慮人世間種種限制,需要一個能夠反芻,靜思,以及總結反省地方。他人有大房間,你要有自己靈魂棲息之處。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靈魂之杯,它的容量很可能是確定的。在不同的人之間,容量會有差異,有時差異還非常大。容量極大者必定極爲稀少,那便是大聖徒、大詩人、大哲學家,上帝創造他們彷彿是爲了展示靈魂所可能達到的偉大。
不過,無需去探究自己的靈魂之杯的容量究竟有多大,在一切情形下,它都不會超載,因爲每個人分配的容量,恰好是他必須付出畢生的努力才能夠裝滿的。事實上,大多數杯子中只裝了很少的水或酒,還有許多杯子直到最後,仍是空着的。”
不必關心他人靈魂之杯中空着或者滿着,對自我,這是一個非常誠實的事情,知道自己是否空虛,是否追尋自己的真正目標。沒有思考的問題,依然會在某個時間段困住你,讓你不能往生好走。
周老師崇尚自我的獨立思考,認爲成就哲學之思需要條件,你是什麼樹,才能成就什麼果。
有人問我:你的所思所獲是否南極給你的?我承認,住在這個孤島上,遠離親人和日常事務,客觀上使精神歷程都給它們提供了養料。如果我硬把它們說成是在南極結出的珍稀之果,這在讀者面前是一種誇大,在我自己眼裏是種縮小。
假如我孤身一人漂流到了孤島上,或者去南極中心地帶從事真正的探險,也許我會有很不同的感受。但是,即使在那種情形下,我仍然不會成爲一個魯濱遜或一個阿蒙森。
在任何時候,我的果實與我的精神之樹的關係都遠比與環境的關係密切。精神上的頓悟是存在的,不過,它的種子必定早已埋在那個產生頓悟的人的靈魂深處。
生老病死爲人所習見,卻只使釋迦牟尼產生了頓悟。康德一輩子沒有走出哥尼斯堡這個小城,但偏是他徹底改變了世界哲學的方向。
說到底,是什麼樹就結出什麼果實。
從內心來說,人是什麼材質不重要,要讓自己充實安寧,這是結果。不需要和任何人比較,因爲不能帶來任何益處,除了失去平衡。
人回答自己的問題,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很誠實的回答,纔會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