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我又“偷窺”了別人的人生

有人說,讀一本書就像體驗了一段人生。

但生活不是書,不是小說,也不是劇本。然而,它們會否也有相通之處,比如有個“大綱”?

《人生七年》系列記錄片起始於一個需要驗證的假設:人的階層所屬(富人階層和工人階層)會不會是他的生活的“大綱”?如果是,那會怎樣,以及多大程度上產生影響?

這部紀錄片達成目標了嗎?似乎是有了一個老生常談式的結論。但某Ban9.6的評分,足見觀衆從這裏不僅僅是期待一個結論。


導演Michael(邁克爾·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拍攝這個系列的紀錄片,主角挑選自英國不同階層(家庭環境)共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有的來自孤兒院,有些是貧民區,另外一些來自上層社會。此後每隔七年重新採訪,目前已經是九次,分別是:

1964年 7歲→1970 14→1977 21→1984 28→1991 35→1998 42→2005 49→2012 56→2019年 63歲→(2026 70歲)

接下來本應該期待2026年,各位主角在70歲的時候的訪談,但因爲Michael已經在2021年去世,而Michael本人與這些主角人物的深度信任和親密度,這樣接續下去的可能性值得懷疑。

即使如此,在最新一集——63歲人物——中的採訪已經開始(以及之前)出現被訪者本人(及他們的親人)逐漸離世的消息,生命的花朵已經開始優雅掉落,或無奈凋謝,由此我也不是特別期待下一集。


在看第一集時,七歲的孩子們那麼地可愛,約38分鐘裏介紹了那麼多人物,我甚至沒能夠做到逐個識別出他們,但他們可愛的話語老讓人悄然翹起了嘴角。

一集一集看下來,發現原來Michael在新一集基本上會重複上一集的內容,畢竟七年過去了!所以最省時的辦法是直接由2019年那一集開始。

但逐集來看的好處就是,開始能以俯視和欣賞的眼光看着孩子們的成長,羨慕他們的年少輕狂;繼而卻不禁因爲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而慨嘆;再而又有自己的困惑在別人身上再現的奇妙之感;最後卻只能用淡然同時交織着深思和敬畏的情緒,默默“偷窺”他們人生的悲歡離合。

總之,這部紀錄片很難讓人不寫點什麼,然而這些又容易流於評判(Judgement),而且非常主觀......這是其中的難處。

主要人物

我挑選了一些形像圖來嘗試代表主要人物的顏值性格特點,當然,是我認爲最能代表他們質性(being themselves)的圖片:

福利院 保羅Paul

福利院 西蒙Symon

富家小姐 蘇茜 Suzie(Suzy)

我喜歡的人物~因爲顏值~真是優雅啊

富家少爺 安德魯 Andrew

富家少爺 約翰 John

富家少爺 查爾斯 後退出

工人家庭 傑基 Jackie

工人家庭 蘇珊 Sue

工人家庭 琳恩 Lynn

教師子弟 彼得 Peter

教師子弟 尼爾 Neil

我喜歡的人物~


牧師兒子 布魯斯Bruce

我喜歡的人物~

農民的兒子 尼可 Nick(Nicolas)

我喜歡的人物~

貧民窟 託尼 Tony

我喜歡的人物~

-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