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坦然

2月1日,第二十一天

讀《蘇軾詞傳》一蓑煙雨任平生

風,起於清平之末,遊於四野八荒。在春夏秋冬,風各有其態,或柔順如水,或力拔山兮,或如泣如訴,或奔騰怒吼,或蕭瑟淒涼,或纏綿流暢,他可以極細微,也可以極恢宏,就像一個變化萬千的精靈,常人總是難以琢磨。

雨,在詩人的筆下,是變化萬千的仙子,濃妝淡抹總相依,許渾“山雨欲來風滿樓”說的是緊張,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寫的是清新。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記得是相思,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訴的是悽婉。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發的是懷古幽情。李煜“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記得是夢裏江山。

但是如果風雨合在一起,給人的感覺就不是那麼美好了,但是蘇軾在面對風雨的洗禮時,總能給人一些坦然。

定風波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有太多的古代詩人,或吟風,或吟雨或吟風雨。都流露出自己當時的心境和態度。但是蘇軾這首詞裏面給我們描繪的不是“有”而是“無”。

莫聽穿林打葉聲。雨中不聽雨,那要聽什麼?蘇軾不說。何妨吟嘯且徐行,前方的道路通向哪裏,蘇軾不說。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平生是要悲要喜,要聚要散?蘇軾不說,只是“任”之。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微冷是晴朗多一點,還是寒冷多一點,蘇軾不說。山頭斜照卻相迎,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更強調無限好,還是更強調近黃昏蘇軾不說。歸去,歸去田園,還是歸去朝堂?蘇軾不說。其實蘇軾什麼都說了,但什麼都不說透。何方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們讀出的更是蘇軾在道中遇雨之後的從容淡定、坦然自適。但這之後卻沒有了,就像文章戛然而止一樣,他的坦然留給了後人去猜想,去補充,這就是高明之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