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方塘跃金鳞


旱塬方塘跃金鳞


        老家闲置多年的涝池里,养出了肥美的鱼。人们喜笑颜开,打卡发布传喜讯,为这个可以写进村史的创举拍手称快。

        春节前夕,池塘里穿着捕鱼专用衣服的养鱼人,下塘撒网,专用捕鱼船上,刚捞出来的胖乎乎的鱼儿,在里面挤挤挨挨,蹦蹦跳跳。池塘边带水箱的大汽车里,机械长臂上的吊篮,一兜一兜的鱼儿,跳水般地跃进水箱里。它们将要走出村池,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池边围观的村民,喜笑颜开,一个个兴奋地抱起鱼儿,脸上洋溢的笑容,就像那年画“多多有余”的画面一样,只是主角不是胖娃娃,换成了胖小伙、胖姐姐、胖大婶们。大家欣喜地感慨道:“真是没想到,旱塬人也可以自己养鱼,吃上没有任何工厂污染的新鲜鱼,喝上美味的鱼汤了。”

        旱塬上,祖祖辈辈的吃水,曾经是那么困难,深井二十四丈,打出来的水也不充裕,水如稠泥汤,需要沉淀好几个小时才能饮用的。庄稼基本靠天吃饭,年景好了,多收点粮食,年景不好时,颗粒无收。玉米刚吐出穗子,好多天不下雨,眼看着一季粮食绝收。耐旱的红薯充当半年粮。村旁倒是有一条水渠,雨水多了,水渠流水,雨水少时,水渠干涸,那是秦岭山下还没有修筑蓄水调节水容的水库,水流完全是自然状态。要养鱼,想也不敢想,说出来真是天方夜谭。

        那如今养鱼的池塘,是村子里挖出来蓄水的池子,称为涝池。是老祖宗们创造的蓄水池塘。下雨时节、水渠中有水时,就储存在那池塘里。人们不能饮用,是可以洗衣服用的,牲畜可以饮水,天干旱到极点时,有些勤劳的人家,会从涝池里担水浇地,以暂时缓解旱情,实际也只是杯水车薪。记忆里,涝池的水不是很干净,池边长满了稗子似的笔直的水草,但那是常年不流动造成的,没有工业污染。根本没有人想到在其中养鱼,倒是青蛙王子很多,夏夜时分,一声声蛙鸣,比赛似地此起彼伏,增添了老村的恬静。

        水库修成,水渠季节性地放水灌溉农田,涝池里不再蓄水。好多村子都填埋了人老几辈子的涝池,或者种成了庄稼,或者盖上了房子。

        老家其中一组的池塘附近,有承包人租了几百亩农田,种植着猕猴桃、蔬菜,修了水泥路。有眼光的村级领导班子以及驻村工作队,看中了老涝池的价值,把它作为一项致富项目,对它进行了改造,池塘清理,底部做了防水处理,围堰也做了改善,池外有绿化花木,请来养鱼专业人养鱼指导,走出去向水产部门学习取经。又有帮扶单位支持,他们依托“支部加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吸纳本村劳动力,产业就业双覆盖。天时地利,创造性地历史上的首次养鱼,就收获满满,试验获得比较大的成功。

        养鱼,这是旱塬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吃到鱼,历来都是奢侈品的村民,可以吃到自己村里养出来的鱼儿,即使不吃鱼的,看见这么活蹦乱跳的鱼儿,也是感慨万千,喜不自胜。大家纷纷为带头人领着养鱼的创举喝彩。

        听说他们还设想,依托旱塬鱼池的成功经验,准备做什么垂钓项目,非遗皮影剧目,花椒产品销售,承包土地那户企业家,欲搞果园采摘,他们的果园里散养的鸡鸭已经有了收益,拉动个农家乐,研究村中百岁老人比较多的原因……扩展思路,不断地多开辟一些村民致富之路。

        看到好几个公众号对老家旱塬养鱼丰收的报道,欣喜之余,不能不说,老家村里的这些带头人,很有魄力,敢创新,想办法,挖潜力,带领村民在本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条新的康庄大路来。

      为他们点赞。祝福老家面貌,乘着祖国大形势发展的春风,越来越靓丽,祝福我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