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強迫症,卸載大腦中的“強迫症軟件” 01 強迫症定義 02 兩類強迫症患者 03 認知療法

“強迫症”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生活中常見的像是反覆洗手、多次確認是否鎖門等。

你有這樣的行爲嗎?

我和小夥伴們拆書《走出強迫症》。提前發佈了拆頁,請大家預習後,普遍的反饋是:“我之前覺得自己有強迫症,閱讀之後發現,我只是有那個習慣,還沒有到強迫症的程度。“

01 強迫症定義

那麼,什麼是強迫症呢?

強迫症總是被定義爲一些強迫思維和/或強迫行爲:

·強迫思維是指一些想法、腦海中的一些畫面,以及非自主且令人困擾的一些衝動,這些衝動會導致不適的情緒狀態,這種不適被美國人稱爲不安( discomfort ),能夠偶爾促使強迫行爲發生。

·強迫行爲是一些精神上或行動上的自主行爲,但有一個不可或缺的特點,即做出這些行爲是爲了自我感覺更好一些,爲了緩解不適或者是爲了避免一個災難。

說回強迫思維,強迫思維應是****非自願****且令自己不快的。例如,當一位畫作收藏家每天都花五個小時來思考他希望在下一次拍賣會上收入囊中的作品,這就不屬於強迫症範疇的強迫思維。他是帶着喜悅去預計,他本人與這一念想是一致的。

同樣地,對於一個戀童癖患者來說,他整天都幻想着那個他要在放學時去強姦的小男孩,即使會被公衆說爲"性偏執狂",但這也不是強迫症意義下的強迫思維。
相反,若某人並非戀童癖患者,但卻不停地被非自主的戀童畫面縈繞,或有某類可怕的想法,如認爲自己會在非情願的情況下,出於某種衝動,做出戀童的行爲,那麼此人正在忍受強迫思維的折磨。

請注意,前段話中有2個關鍵詞“非自願”以及“令自己不快的”。非自願,非自主的,即自己控制不住。很多強迫症患者本人自己也不想那樣做,但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爲或思維。

如何辨別是不是強迫症呢?

我們所有人都有一些小癖好或小習慣,而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患有強迫症。某些小癖好、某種用手撥弄頭髮的方式、某個一如既往的坐姿、某個咬食指的習慣,往往構成了每個人的獨特之處和魅力所在。

與癖好或習慣不同,強迫儀式則是折磨的近義詞。它具有一種侵略性的強迫特點。令人喪失自由,且往往影響到職業和個人生活,與癖好或習慣全無可比性。

如若你有疑問,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有換個做法的自由。

如果你對自己的行爲是否屬於強迫症,或者你身邊有強迫症的朋友或家人的話,可以閱讀這本書。

作者,弗蘭克·拉馬涅爾(Franck Lamagnère),是 法國強迫障礙領域知名專家、精神科醫生,著有《走出強迫症》(Toc Ou Pas Toc?)、《怪癖、恐懼與執念》(Manies, peurs et idées fixes)等作品。他以豐富的醫學著作與個人經驗爲依據,闡述了關於強迫障礙領域的諸多案例,並提供了諸多生動而又不失科學嚴謹性的治療方向,特別是在認知行爲療法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強迫症所涉及的人羣甚廣,但我們對其所知甚少。本書幫助我們系統地瞭解這種“普遍卻隱祕”的病症。

  • 基於30年治療強迫症患者的經驗,作者在書中揭示了有效的治療方法,幫助病人走出孤立無援的境地。

  • 面對它,瞭解它,學着自我治療,每一個飽受折磨的人都能邁向自由的生活。

02 兩類強迫症患者

本書中將強迫症患者大致分成兩類:

一類是:

絕大多數的強迫症患者都強烈批判自己那些強迫儀式的效用性:"我很清楚我這樣做十分愚蠢,但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對這類病人可以使用行爲療法,即預設了慣例化迴應的情境療法( EPR )。

另一類是:

一些病人對於強迫症的"意識微弱"或"領悟力很弱"。他們會試圖去向你證明,他們的所作所爲是有道理的。即使他們也認爲自己誇張了一些,他們還是更寧願努力說服你按他們的方式去做。**

這些病人是無論如何都難以接受行爲療法的。因而,首先,絕對有必要幫助他們去質疑他們的信念和思維繫統。如果一位病人90%地確信通過握手他會感染上艾滋病,那麼就難以促使他去握手。如果他堅信只要不鎖上門,就會突然遭到人室盜竊,那麼他是難以不去反覆檢查的。

強迫症患者的大腦中有個“強迫症軟件”, 強迫症是一種可以被治癒的障礙,我們需要識別並卸載 大腦中的“強迫症軟件”。它的形成經過如下:

我們從基因上繼承了一塊適合強迫症生長的土壤。通過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和其他一些經驗,一些認知圖式得以在這片土壤上紮下根來。這些我們已經談到過的認知圖式是一些各個種類的規則、或多或少有意識且非常刻板的公設,它們決定了我們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並導致了患者以一種片面的、特殊的方式去解讀來自外界或來自自身的事件。這些強迫症的認知圖式,及其導致的對信息抽象的、障礙的處理方式,便構成了我所謂的"強迫症軟件"。這些活躍的圖式通向我們稱爲"評價性"的自動思維。病人把這一"評價性"思維視作"事實",這是他處理信息後得到的結果。他把這一結果視爲"正確又恰當"

03 認知療法

正如開篇小夥伴們所說的,大部分人或許多多少少有一點“強迫性”傾向,但沒有達到“強迫症”的程度。我們也可以參照書中的具體操作來應用。

強迫症患者有大量的錯誤的評價性思維。對此,其中一個做法是先識別出這些評價性想法,然後探討它的正當性。

書中以下面這一評價性思維爲例:"如果我產生了褻津神明的念頭,我將會被上帝懲罰。"


在拆書現場,有個小夥伴列舉了自己的情形,並應用片段如下:

(背景)在我的精時力社羣裏,學習習慣是每天晨6:00講早課,並且請小夥伴們在聽完早課後寫學習日誌。

這位小夥伴是學霸,每天認真聽課,認真寫日誌。她說:“如果上班前把日誌寫完了,這一天都神清氣爽。如果上班前沒寫完日誌,這一天工作都心不在焉,特別焦慮”。

甚至,她會這樣評價自己:“我太笨了,所以日誌寫不出來,也找不到栗子……”

對此,應用上面的操作步驟,我們一起討論瞭解決方案:

1)認知療法:找到和自己的評價性想法相反的案例。比如我認爲我寫不完日誌,想不到案例是因爲自己理解力太差了,思維不夠深刻,我可以去找到相反的事例:我已經寫了1000字了,我也有自己的理解,我找了這節課的關鍵詞等等。

2)做好時間規劃,給未完成的日誌安排一個時間。比如,午飯後空,那時候寫。如果沒空就下班後寫……該工作的時候工作,不想日誌,有空再寫,這樣工作和學習兩不耽誤,也不牽腸掛肚。

讀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量,拆書可以讓它走進你的生活。你學到了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