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39:做個頂天立地的人

《中庸》39:做個頂天立地的人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爲而成。

所以,內在心意足夠真誠、純粹時對之的追求便會生生不息。生生不息便會長久着意於斯,長久着意於斯自會顯露於外,顯露於外者自會求悠遠長久,悠遠長久的必然廣博深厚,廣博深厚自然體現爲極高光明。廣博深厚能夠承載萬物,極高光明能包羅萬物,悠遠長久能成就萬物。廣博深厚與地道相合,極高光明與天道相合,悠遠長久則無時不宜。達到這種程度,無需刻意表現也能自然顯明,無需刻意行動也能影響改變,無需刻意作爲也會有所成就。

人常講做人要堂堂正正,要做個頂天立地的人。到底該怎樣做個頂天立地的人呢?

《中庸》以天地宇宙爲法則,塑造和描摹了人之爲人的意義與價值。

一、與天、地並立

《中庸·儘性章》認爲,至誠之人可以“盡其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從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幫助天地化育萬物,與天、地並立爲“三才”——《三字經》講“三才者,天地人”。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庸》將人提升到了與天、地並立的高度,“贊天地之化育”的“至誠”的人是人之爲人的終極意義和價值。

天的德性在高明,地的德性在博厚,時空宇宙的德性在悠久無疆。而這些,全部可以通過“至誠”來完成。

《中庸》所講的“至誠”,與《大學》八條目中的“誠意”一脈相承。“至誠”是“誠意”的程度。這裏不存在比較級與最高級的問題,因爲“誠意”是就作爲個體的人而言的。對於每一個作爲個體的人而言,只有完善的“誠意”和不完善的“誠意”之分,不存在橫向對比的問題。當一個人純粹自己內心所發之意到所能抵達的最爲完善的程度時,對於所中意、在意的一定會“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沒有止息自然會長久,長久着力了自然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的成效作爲良性循環的不竭動力會鼓勵人堅持做下去。最後,便博厚如地,高明如天,悠久無疆如宇宙,與天地宇宙共同顯明於世了。

二、贊天地之化育

法天、法地以成人,還要法天、法地以做人,完成人之爲人的使命——“贊天地之化育”。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如地是爲了像地一樣承載萬物;高明如天是爲了像天一樣包羅萬物;悠久無疆如時空宇宙是爲了像時空宇宙一樣成就萬物。

三、不可爲而爲纔是人生

放眼人類歷史,真正能做到高明如天,博厚如地,悠久無疆的能有幾人?願意如天般包羅萬物,如地般承載萬物,如時空宇宙般成就萬物的又有幾人?

前者或許是因爲“至誠”不夠,後者呢?

“至誠”在一切君子心中,大概只能是一個“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理想境界。這個理想境界的本源恰在《中庸》。《中庸》之所以不息辭藻地形容、比擬這個難以企及的高明、博厚、悠久境界,就是爲告訴後人,人的修煉是沒有止境的。

王陽明先生講“心之所動便是意”,“至誠”描摹的是自心發動所產生的意的純粹、完善程度。正因爲“至誠”的完善,是極爲個人的事情,無需也不可能作橫向的比較。所以,自心發動之意的純粹、完善程度,只與自己有關,與他人無干。

做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與自己有關,與他人無干!

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或許,這纔是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