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命之交 一、捨命之交的出處 二、捨命之交的演繹 三、捨命之交的詩詞

捨命之交,與雞黍之交一樣,都是八拜之交之一。也是被演繹比較廣泛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左伯桃和羊角哀。

一、捨命之交的出處

捨命之交又叫羊左之交,最早見於西漢的《烈士傳》,可惜這本書的原書已經失傳了,但是裏邊的很多故事又被其他著作引用了,所以裏邊的故事得以流傳。

《文選·劉峻·廣絕交論》:“莫不締恩狎,結綢繆,想惠莊之清塵,庶羊左之徽烈。”唐代李善注:“《烈士傳》曰:‘羊角哀左伯桃爲死友,聞楚王賢,往尋之,道遇雨雪,計不俱全,乃倂衣糧與角哀,入樹中死。’”

《尚友錄》:伯桃,燕人,與羊角哀爲友,聞楚王善待士,乃同入楚。值雨雪,糧少。伯桃乃並糧與哀,令入事楚,自餓死於空樹下。哀至楚,爲上大夫,乃言於楚王,備禮以葬伯桃。[《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第四百三十五卷《左姓部》]

《後漢書》中引用烈士傳關於羊左之交的故事如下,已有演繹:

《烈士傳》曰:羊角哀、左伯桃二人爲死友,欲仕於楚,道阻,遇雨雪不得行,飢寒,自度不俱生。伯桃謂角哀曰:“俱死之後,骸骨莫收,內手捫心,知不如子。生恐無益而棄子之能,我樂在樹中。”角哀聽之,伯桃入樹中而死。楚元王愛角哀之賢,以上卿禮葬伯桃。角哀夢伯桃曰:“蒙子之恩而獲厚葬,正苦荊將軍冢相近。今月十五日,當大戰以決勝負。”角哀至期日,陳兵馬詣其冢,作三桐人,自殺,下而從之。

從古文中即可感受到兩人的“死友”關係,令人動容。前兩個記載重點在於伯桃的付出。而《後漢書》的引用內容,則讓兩人的關係更平衡了。在此之後的演繹,無非也是往兩人友情的平衡進行了補充。

二、捨命之交的演繹

對於捨命之交的演繹,出現過很多版本。在宋代以前,基本就是這個故事梗概。但是到了元、明時期,隨着戲劇和小說的發展,這個故事變得更加豐滿,更加離奇。

元朝出現了元雜劇《羊角哀鬼戰荊軻》較爲流行。晚明馮夢龍把這個故事寫到了《喻世明言·第七卷 羊角哀捨命全交》。到此這個故事就比較豐滿了。

試寫故事梗概如下:

西羌積石山賢者左伯桃,有濟世之才。聞楚王招賢納士,乃攜書一囊,欲往投之。途中遇雨,投宿羊角哀家中。二人一見如故,抵足而眠,共話胸中學問,終夕不寐。雨三日乃停,角哀傾其所有以待伯桃。伯桃以角哀有王佐之才,邀其共投楚國,角哀欣往。然路遇大雪,百里無人煙,行糧不敷,衣單食缺。伯桃待角哀拾柴取暖之時,脫掉衣服,躲入樹洞。角哀歸時,伯桃僅存一息。謂角哀曰“我平生多病,賢弟少壯,比我甚強;更兼胸中之學,我所不及。若見楚君,必登顯宦。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滯,可宜速往。” 角哀不從,欲與伯桃同生死。但見伯桃神色己變,四肢厥冷,口不能言,以手揮令去。角哀取了衣糧,帶泣而去。伯桃死於樹洞中。

角哀得見楚王,百問百答,談論如流。首陳十策,皆切當世之急務。楚王拜角哀中大夫。角哀再拜流涕,並將左伯桃脫衣並糧之事,奏知楚王。楚王感其義,命人厚葬伯桃,並贈已死伯桃爲中大夫。

角哀親自爲伯桃修墳立墓,設祭享堂。世人無不感其情。然,角哀夢中見伯桃,苦訴因與荊軻墓相近,多受荊軻與高漸離之欺侮,並欲將伯桃發墓取屍,擲之野外。伯桃攝其威,求角哀遷其墓。角哀不以爲夢,次日果尋到荊軻墓,並在其廟前大罵: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奉養,名姬重寶,盡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託,入秦行事,喪身誤國。卻來此處驚惑鄉民,而求祭祀!(這一段乃原文,似乎作者欲借角哀之口,表達對荊軻之不滿)。角哀乃扎草兵草馬,焚後以助伯桃之力。然,紙馬草人無濟於事,伯桃奔逃求救於角哀。

角哀與從者曰,寧死爲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戰此強魂。汝等可將吾屍葬於此墓之右,生死共處,以報吾兄並糧之義。回奏楚君,萬乞聽納臣言,永保山河社稷。”言訖,掣取佩劍,自刎而死。

是夜二更,伯桃角哀與荊軻高漸離大戰。清曉視之,荊軻墓上,震烈如發,白骨散於墓前。從者回楚國,將此事上奏楚王。楚王感其義重,差官往墓前建廟,加封上大夫,敕賜廟額曰“忠義之祠”,就立碑以記其事,至今香火不斷。荊軻之靈,自此絕矣。

三、捨命之交的詩詞

詠左伯桃羊角哀墓(史彌鞏)

餘耳當年刎頸交,所爭利害僅毫毛。

一朝泜水相屠戮,豈識羊哀左伯桃。

交情切戒勤終墮,以義存心心必果。

死生可託永無睽,自古中山說羊左。


死交行(宋代釋善珍)

生交無百年,死交有千載。

百年追逐能幾何,千載義魄猶相待。

死不知心,生交徒勞,指天誓日兒女曹。

羊角哀,左伯桃,吁嗟此冢今蓬蒿。



不求赫赫不求榮,捨命全交萬事輕。

忠義多存生死地,摯心唯證苦寒情。

應循知己同袍樂,莫逐浮名犬馬聲。

懷抱真純昭日月,做人何必戮經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