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書精華(4)--轉境得道等

鸞書下載地址: https://www.cnblogs.com/zping/p/14654056.html  

 對待鸞文態度

     1,《理天遊記》--- 摘自第廿二回  師徒論扶鸞 方便度衆莫執着

濟佛曰:由此可知扶鸞之法可用,但是用得必須恰當,因爲用之恰當即是度人的法寶,用之不恰當即是惱人的法器,所以看扶鸞的鸞文,也必須
以平實的眼光來看它,
不能以凡是聖賢仙佛所降的鸞文皆是對的,皆是可信的,否則就容易信得團團轉,信得自亂方寸
爲什麼這會有些情形的
存在,乃是因爲聖賢仙佛他的思想本是圓通的,但是他對於某部份人的思想環境不同,而說出不同的道理去導引某部份人,這都是方便說,因緣
說、隨人說、層次說。就像醫生下藥一樣,各人體質不同就要下各種不同 熱性、慍性、寒性之藥物;以達到適應某體質及治療之效果。 衆生之心病千千萬萬,佛法亦有千千萬萬,衆生肉體須要食糧補充身體之消耗,同樣的,衆生之心靈亦須佛法之真理去滋潤補充。這才能達
到身心完美的境界,才能過着自在幸福的人生。

      2, 金剛經: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人類文明中的種種病症有一個總的根源:輕視別人---選自《王德峯-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

   人類文明中的種種的病症有一個總的根源,就是輕視別人。所以叫無邊無量的罪,上綱上線上對了。 佛家把文明的病症的根源點的非常清楚。 
什麼是功德,“見性是功,平等是德”。禪宗守什麼戒?戒輕視他人(衆生)。真正的根本的戒是平等,就是永不輕視任何人(衆生)。禪宗第一次提
出了衆生平等,根據是人皆有佛性,衆生是佛,衆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了得的衆生。

   善惡在你眼中全無分別之時,你也就離得道不遠 ----王翠明與靈性生命溝通報告

 相信現在很多人都有“活得很不快樂,自己的價值觀和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格格不入”的想法,其實,絕非只有你一個人有此想法,能有這種想
法,意味着你已經是一個正在覺醒或接近覺醒的人了,要知道,現在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你在出生前自己的靈魂就已經事先決定和安排好了的,大
家都是帶着一定的使命和任務來到這個世間的。既來之,則安之!孔夫子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其實可以放大至整個社會,一個是自己
,一個是社會上的善人,一個是社會聲的惡人,這兩者其實皆是老師!如果你僅僅把善人當作自己的老師,而排斥惡人的話,說明自己的智慧還沒
有完全開悟,境界還有待提升!對於普通人來說,應做到親君子,遠小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對於有大慧根者,君子、小人皆可備於
我,他們能包容、欣賞、感恩自己不喜歡的人,包括敵人,因爲他們知道,沒有惡人,自己就不會成長和覺悟,而惡人中的不少人(當然只是一小
部分),其實是揹負了太多的業障來充當惡人,以期喚醒大家的,大家原來就是一體的!當善惡在你眼中全無分別之時,你也就離得道不遠了!
那些尚未想明白的朋友,防換一個角度,勇敢、樂觀地去面對現在的一切,在其中體驗生命,經歷成長,開啓智慧。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這
一切的意義所在!

  轉境即菩薩 ----《理天遊記》 第十八回 訪維摩菩薩 

【濟佛曰】 縱慾爲凡夫,轉境即菩薩。是凡夫是菩薩,一念之間即可分出端倪,故學道無他,轉境而已由動轉靜,由躁轉安,由欲轉淨,
由怒轉喜,由憤轉平。只要放下即能心安,只要看清即能明朗,只要明朗即不盲從,因不盲從即不浮躁,因不浮躁即能心安。如眼前花瓶的花是漂
亮的,但花瓶裏的水是骯髒的,所以光看表面的形象是不實在的,如能深入探究真正的實相,才能瞭解真實的面目,否則貪戀、眷戀、留戀,往往
使自己空留遺恨,因爲眼前花瓶的花雖是漂亮,但二、三天後自然就凋謝了,凋謝之後,何美之有。人生也是一樣,是好是壞,轉眼成空,因此
貪戀、眷戀、留戀,是作繭自縛,自尋痛苦而已。

 得道----《天堂遊記》 第十五回 四遊東華宮參觀衆生原靈花樹  

  楊生曰:這些仙真,個個毫光四射,莊嚴無比,有一股令人起敬,但又 和藹可親的感覺。請問此位金仙您是否將在世及去世後的情形告訴我好嗎?
金仙曰:楊善生你來的正好,你身負非凡的天職普度衆生,着成一本非 凡的“天堂遊記”,我也趁這個機會向衆生說法:我在凡塵, 本來是一位商人,俗
姓詹,從小對仙佛就有崇高敬意,喜歡閱 讀三教經典善書,後來由友人引進,拜師學道,蒙師授記點化迷津,一時頓悟生死之門,雀躍興奮異常,從此人
生有更超然的看法,發心度衆,印贈各種經典善書,濟貧解困等事,盡力 行之,此即積外功。有一天,我研讀清靜經中:“雖名得道,實無所得。之句時
,豁然開悟,五六年來積聚心中的執着,突然解開,以前我執迷我已“得道”,心中雖有一種莫名的喜 悅與依賴感,深信離世後,一定有一個去處,可是一
切還在摸索中。自研讀到“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時,我反覆自問:我得了什麼?兩手依然空空,我何有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道是大自然的真理,
森羅萬象具賦道性
,我領悟每一現象界給人們的啓示,我透了這一切,而這具假身的特殊記號、 神祕咒語、傑出手印等有形的道,並非真道這一切都是
歸於一心的應用,那麼我可以忘記這一切,任由我心性的自由去與宇宙萬物合一。那時的我,全身都是佛記、雙手萬能、出口每句話即是神語靈咒,有助
於自己,更益於衆生,有病的人,聽了我的話,病會好;外界仙佛聞了的的聲,都來感應。故“得道”只是一種名詞,衆生愚癡,你如沒有一個名相給他,
他反 而無從修起,渡海用舟至
彼岸則當棄舟,不可癡而不放,固執不通
!我自從了悟這些真理以後,一方面自己去實踐,另一方面向有緣衆生宣說,
凡有演譯經典,均以此理述之,當時信服的人很多,但一些執着的前輩,卻常加反駁,認爲我違背傳統 與佛規。可是我認爲他們幸運脫開俗套束縛,
卻被宗教枷鎖栓 住身心,無法求得解脫,當年五祖黃梅向六祖慧能說法,說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我無時無刻不在自我反省,將心
中所悟過瀘再澄清,達到清靜經所說: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也就是說修道者要能進入真道理域,又能走出真道理域,
不受道的包袱拘束,那麼纔是真正的“得道”者!
一生中,我以這種覺悟啓發自性,開通心眼,但這像當年六祖慧能說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及神秀說偈:“身
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樣,這二句偈語,一說無(空),一說有(色)。凡人若執其一皆非,應悟至“空中即妙有,有無
本一,
色空不二。”如此不執兩端,是爲中道。唯守中道始可左右,不被左右影響中道(心)

所以東華宮這些原靈花樹,即 是“菩提樹”,雖有它的存在,但這如電影,看雖有,觸摸則無,這又稱“光身”、“影身”、“法身”,如光與風令人無法
觸摸,但卻有一股巨大力量。 我去世前即覺得“真我”即將離開“假我”,好像從身上脫掉 衣服一樣,舊衣服丟棄後,我的心靈比以前更加活潑自在,
因爲沒有笨重衣服裹身,反而無“債”一身輕,大自然的壯麗風 光呈現於眼前,一個發光身子飄飄經過南天門、九陽關等關卡 的測驗,道光照明聖
路,使我看清方向,轉彎抺角的技術也優 良,在任何情況(環境)下,都能夠掌握方向盤,自然“道(路)考”就很順利的通過了。

 得道的真義--《理天遊記》 第廿一回 訪觀世音菩薩(三)   

觀世音菩薩:各位應該瞭解道家《清淨經》所云:"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經中分別已說出雖名得道,實

無所得.但是各位每言得道,皆要所得,而不知凡是得道之人本性之中如如自在,一切具足,不須要什麼東西 添加才能得道,也不是得到什麼東西纔是
"得道",如果得到稀世法寶就自稱得道,已不瞭解得道的真義了。《金剛經》雲:"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上經文分明記載,如果有人說:如來得無上正等正覺,是如來得到稀世法寶,所以才得道,其實不是的,其實沒有什麼法寶
可以讓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因此在本性中,如果產生所得之心,即是一種執着,所以證悟真理即是無所得之時,而於本性之中堪然常寂,不染不
着,不取不捨,如其本來,此纔是"得道"因此一切法,皆是因緣假相,是方便法門而已,不可執着如明師一指,即是一種假相,此一指即是指向人
人自我本性,認此自我本性,方是了悟明師一指之用意如果修道之人,以爲受明師一指就表示自己已經得道,而洋洋得意,進而 瞧不起任何人,這
就錯了,相對的,如果受明師一指,而了悟“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在靈山塔下修。”而進入行住坐臥不離自性,但
用此心直了成佛,此纔是得道之真實意義,故明師一指之得道,是以有形有相而悟入無形無相,若不得由此契入真機,就像一位無知的小孩問大人說
“我”字 是代表什麼,大人就以手指頭指向孩童,無知的小孩還不知“我”就是“自己”,還以爲手指頭是“我”,而到處宣揚“原來‘我’字的意思就是手
指頭”,不是要 讓人啼笑皆非嗎?就如同世人都將自己的身體代表“我”,而不知自己的身體並不是真我,而是假我,爲什麼呢?譬如戰場上的士兵在
打仗時,不幸被敵人砍斷一隻 手,他說:“我的手沒有了。”再砍下一隻腳,他又說:“我的腳沒有了。”。由此可知身體是假我,世人都把他當成真
我,直到被敵人砍下頭的時候,才了悟“我 沒有了”。世人也是如此,往往以自己假我去作惡造業,一旦身體老化了,僵硬了,死了,才了悟“我沒有
了”,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爲“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到時才痛哭流涕,後悔已遲。今天修道人都是先知先覺之人,所以才能了悟人生,早日邁
向修道之路,但無知的世人,仍然不知肉體本是虛假不實,不是甚爲 悲哀嗎?所以以身體去追求慾望享樂,而左思右想是“假我”;以靈性去追求光明
大道,而達到如如自在是“真我”,也就是人人皆有的真如佛性,是心是佛就是 他,人人可成佛也是他,菩提自性也是他,萬法唯心也是他。

 

 鸞書精華:

  1.   鸞書精華(1)--戒殺放生迴向等
  2.   鸞書精華(2)--佛陀說法及正道等
  3.   鸞書精華(3)--因果殺業增福消災等
  4.   鸞書精華(4)--轉境得道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