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唐寅在《元宵》中寫到: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唐寅把元宵節燈與月的這兩個重要意向反覆刻畫,對人與月的兩個比喻,生動繪出良宵佳節中天地換新人愉悅的場景,朗朗上口而意蘊綿長。

春,是人們渴望的季節。經過了漫長的寒冬,“立春”是中國傳統24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也昭示着新一輪輪迴的開始。

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有迎春、咬春、踏春、躲春等習俗。

喫春餅,用薄薄的春餅捲起美味的應時蔬菜,不單是味蕾的滿足,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

昨天剛剛送走了“立春”,今天便迎來了元宵佳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因爲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裏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這個節日就得名元宵節。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元矽節、燈節。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各地有很多的習俗:元宵節喫“元宵”象徵着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 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節舞獅子,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衆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而有一個習俗你可能不太瞭解,那就是祭家宅六大神之一的廁神。

中國古代民間供奉的神明,可謂多種多樣,連家家戶戶都有的茅廁,也供有神明;主管茅廁的神明叫“廁神”,而且還是位女性。

廁神,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司廁之神。主要供奉有紫姑、戚姑、后帝和三霄娘娘等。

紫姑神即坑三姑。相傳爲李景之妾。於正月十五之夜,爲大婦陰殺於茅坑,後爲廁神。

世人每年以其死日迎祝於廁間,故俗呼爲"坑三姑"。從各地迎紫姑的活動看,紫姑的職責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廁,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與人一起遊樂了。

瞭解到中國的這些傳統習俗,讓我更加熱愛我們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蘊的泱泱大國。


每一個習俗都是人們揚善懲惡的美好願望,每一個節日都是人們對美好安定生活的殷殷期盼。

自古寫元宵節的詩詞衆多,但是我還是最喜歡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羣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着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爲此詞的境界爲第三即終最高境界 。因爲該詞的境界已經完全超越了文學的境界,到達了禪境。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在第一個月圓之日,祈願:所求皆如願,所行皆順遂,月圓人團圓,共享好時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