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紅樓夢》7.莫學黛玉空自嗟,此生自在如山風

首先聲明,我愛黛玉,是從始至終愛黛玉的那種人。正是因爲愛,我才希望將她性格中的問題提煉出來,重新安放,以警醒具有同樣傾向的你我。

黛玉氣質抑鬱多愁善感,一方面有其先天稟賦,她前生宿願今生以淚水還情債,哭泣是她一生的主旋律,曹公設定,無可更改;

另一方面更有其成長環境的影響,幼年喪母后來喪父,滿腹心事無人可訴。遇到寶玉惺惺相惜,但只能發展成愛情絕唱,在那個制度那個家族裏,婚姻大事她是絲毫沒有辦法的。唯一可能的支持者老太太作古之後,她淚盡而亡,也是必然。

以上,是我們可以體諒黛玉的地方,也是明知她有缺陷但仍能愛她不渝的原因所在。

她寄情於詩,玉爲精神花爲魂,詩歌成了承載她靈魂的全部。她的形象,充溢着愛與詩的靈性,具有不朽的審美價值。黛玉葬花,簡直可以成爲行爲藝術美學巔峯。

但是,我無意爲黛玉辯護,如同歐麗娟教授對她的批評,沉浸在自我情懷,沉浸於小我之中,縱使感天動地,終究限於一隅,價值有限。

對愛情的依賴,對婚姻的絕對寄託,是當時某階層女性的集體命運。這種自我設限,更是黛玉個人悲劇的根源所在。

黛玉葬花以花自比美輪美奐,可我們普通人一旦沉浸其中,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想起了另一個人物——包法利夫人愛瑪。

這也是一個自我沉浸式的美麗女子。丈夫是一位勤懇實在的鄉村醫生,衣食無憂。她喜歡讀書,愛詩歌,終日沉溺於文學作品,以及書中無以倫比的浪漫愛情,便產生了自我陶醉自哀自憐的諸多情愫,對風花雪月般的愛情充滿了嚮往。

後來如她所願,她一次次遇到了帶她別開生面的男子,從此,愛情與慾望交織,虛榮與貪婪糾葛,她徹底淪陷,最後走向毀滅。

人人稱頌的文學,竟成了文藝女青年的陷阱與牢籠。自以爲讀了幾本書就高人一等?會拽兩句詞就目無下塵?實在是可笑了,接下來等待的,必然是轟然一擊。

愛瑪某種程度上就是低配版黛玉,是世俗化庸俗化了的黛玉。小資情趣浪漫主義是良藥還是砒霜?黛玉用詩歌淨化心靈成就詩魂,愛瑪就只能在愛情裏掙扎沉淪。但最終,二人都因自我的狹隘而作繭自縛,黯然離場。

她們很年輕。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有所執,有所依賴,青春,美貌,詩歌,愛情,還有寶貴的親人。被其包圍依然暗自嗟,是爲賦新詞強說愁。但伴隨着生命課題的逐年深入,話題越來越沉重,只能欲說還休,聊聊天涼好個秋。

是的,我們終將認識到,人生無可依賴,無休止的自哀自怨自憐自戀,都是自縛,毫無價值。

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我通過兩個孩子的眼睛看到了一個老太太,杜博斯太太。她衰老,骯髒,孤獨,言語惡毒,性格還有些狡詐,疾病將她佔據,美好與她無緣,死亡就在眼前。

可就是她,將我震撼了。原來一切表象之下,她正在與疼痛與毒癮做着頑強的鬥爭。臨死前她決意要戒掉幫她鎮痛的毒癮,要乾乾淨淨既無牽掛也無依賴地離開人世,她踐行着另一種形式的高潔與孤傲。

“她死得了無牽掛嗎?”孩子問。

“就像山風一樣自在。”父親答。

作爲讀者,我心動不已。接着我看到了這樣的話——像山風一樣自在,像山茶花一樣溫柔,像一芥雜草一樣熱愛並勇敢的面對生活。

瞬間淚流滿面。是的,何曾何曾何曾……腦海中浮現多重追問,心頭泛起的,還是那麼熟悉的漣漪……感傷的情緒……

——你這是又在自憐了嗎?這位老太太但凡有半點自憐,便可以在嗎啡的魔幻力量下安詳辭世。可她沒有。

我趕緊抹掉眼淚。我們沒有做林黛玉的資格——所以,見鬼去吧,自憐。

對於熱愛,對於想要的一切,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快馬加鞭,去奔赴,去擁抱。顧影自憐自哀自怨的行爲藝術,還是留給文學作品吧。

此生,願你自在如山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