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爲什麼要讀經典?

      

卡爾維諾曾給過經典的書籍一個定義: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經典的書籍總是可以讀出更多的東西,同樣的讀者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閱歷、每次閱讀經典都會給予讀者新的意義,給予讀者新的發現。

一本書之所以能成爲經典,最起碼有以下特點:

能經受住時間的洗禮

時間是一個非常客觀的篩選品質的巨浪,大多數的作品都在巨浪的奔湧中被傳播者、使用者、批評者匯成的汪洋所吞沒。經典之所以可以被稱之爲經典,一定是經過時間巨浪的淘洗的。

具有典範性和權威性

除了需要經歷時間的洗禮,經典還要具有典範性和權威性,作品應在歷史的某一時期被所處行業從業者和使用者大多數能夠認可,認爲其能夠起到標準、表率、規範的作用。

能夠被轉化成爲共識

經典的作品除了在所處的時代被認可,大多數經典還能夠被轉化成爲一個共識,隱藏在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那麼,我們爲什麼要讀經典?


餘華認爲:經典作品對於我們的意義,就相當於是父母親的經歷對於孩子們的經歷一樣,不是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誠,不管是它的榮耀還是恥辱,都會和我們坦誠相見,讓我們體驗到思維的美好和感受的親切,是我們經歷的榜樣。

餘華說他在曾經的二十多年裏最大的收穫就是不斷地閱讀了大量的經典作品。他覺得我們都應該相信歷史和前人的閱讀所留下來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的,閱讀它們不會讓我們上當。如果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就開始閱讀經典作品,那麼他成年以後就會發現人類共有的智慧和靈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續。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教授托馬斯·福斯特則認爲,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原創文學,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會從別的作品中借鑑,包括小說,影視劇等各種形式。每個故事有它自己的模式,這些故事模式一般都是從那些偉大的作品開始的。而這些偉大的作品,因爲故事講的好,歷久彌堅,又成爲後世作家創作文學和影視作品時的借鑑,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

因此,如果我們讀懂了那些經典書籍,熟悉了那些典型的故事模式,此後再讀其他書籍,就會事半功倍。

金克木先生也有類似的見解。他認爲,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的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爲書籍和文化一樣總是累積起來的,比如《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如果不知道這十部書,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陽明)的書都無法讀,連《鏡花緣》、《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裏許多地方的詞句和用意也難於體會。

而就西方文化而言,必須有《聖經》(包括《舊約》、《新約》)的知識,沒有《聖經》的知識幾乎可以說是無法讀懂西方公元以後的書,包括反宗教的和不涉及宗教的書,只有一些純粹科學技術的書可以除外。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書與《聖經》無關,但也只有在《聖經》的對照之下才較易明白。

作爲讀者,當我們閱讀那些經典作品時,我們都是在用自己的經歷閱讀。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閱讀它們,會從中找到自己曾經有過的憂傷和歡樂,失望和希望。我們會從這樣的作品中發現自己的思考,會爲別人的命運哭泣和歡笑,從而驚喜地發現:別人的故事豐富了自己的經歷。

因此,對於經典的作品,我們不同時期閱讀就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我們反覆閱讀它們,每一次閱讀都使我們本來狹窄和貧乏的人生變得寬廣和豐富,使我們的心靈變得寬廣和豐富。

正如雨果曾經說過的: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

比海洋還要寬闊的是天空,

比天空還要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