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政 | 潯陽往事——清末民初的九江能仁寺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佈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爲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爲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衆號,再由編者的公衆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逸聞》。

錢政(作者像)

太平天國佔守九江期間,清軍採用長期圍困反覆攻城戰略,又是挖地道埋炸藥進行爆炸、又是大炮轟擊,花了五年多時間才最終攻破城池。在這幾年攻城期間,城內不少建築物連同能仁寺內大多建築都被夷爲平地。同治九年(公元 1870 年)時任江西分巡、九江關督景福帶頭捐銀 1000 兩,加上地方各級官紳、佛教信徒集資重新修建破損嚴重的能仁寺,經二年的修建到同治十一年(1872 年)能仁寺方告修復竣工。

在其後的幾十年裏,由於種種原因能仁寺處在“釋道共院”狀態,這從寺內大勝塔第五層壁龕中繪有二幅道教神仙彩繪肖像畫中可見一斑,特別是從二十世紀初外國人拍的一幅能仁寺照片中,可見能仁寺大門門頭上居然清晰可見“萬壽宮”二個大字。這說明當時能仁寺內也供奉道家許真君的道場。當時能仁寺不僅有佛事活動也有道教論道的身影,

這與那個時期社會不安定、戰亂不已有關,加上那時道教在普通民衆中尚有強大的宗教影響,在道教信徒看來許真君是斬魔去妖的神仙,這正好符合當時民衆渴求去災祈福盼望社會安定的心理需求,也與清庭統治者大肆宣揚、咒罵太平天國爲“妖魔”的政治需求有聯繫,再則與當年寺廟香火不濟由“道教”參股其中也是一種因素。“釋道共院”的情況至今在九江也不乏見,例如,位於九江新港鄱陽湖畔的“布袋古剎”就是一例。

原文配圖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九江擺脫清廷的束縛成爲中華民國政府管轄的地方,此時中國社會宗教活動中逐漸出現“釋盛道衰”的局面,在民國初期千年古剎能仁寺最終重新成爲單純的佛家唸經拜佛修行之地。

民國初期,九江一帶先後歸屬江西督軍李純、陳光遠、蔡成勳、方本仁、鄧如琢統治,陳光遠早年是直系長江二督之一,他在 1923 年傾向廣州國民政府的贛南鎮守使,而把蔡成勳驅逐,不久他自己又被贛北鎮守使鄧如琢打敗。鄧如琢,字和璞,阜陽城郊鄧寨人,民國初期的高級將領,官至中央陸軍第一師師長、南昌警備司令、江西省軍務督辦、五省聯軍贛軍總司令。他在九江的故居鄧如琢花園於 2007 年列爲第二批九江市文物保護單位。他們這些先後的江西督軍對民國初期能仁寺的興衰起了一些直接或間接作用。

民國時期歷任能仁寺的方丈有:修一、靜修、禪靜、惠禪、如相等人,他們先後執掌能仁寺法席。民國時期能仁寺寺院土地先後不斷遭受蠶食和佔用,從 1922 年拍攝的一張能仁寺老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在大勝塔下的一棟平房建築大門外掛有一塊招牌,上面書有“江西陸軍被服廠”七個大字,照片中還有一位外國水手模樣的人站在大門口外,此照片極可能是外國人所拍攝。在那個年代軍閥混戰不斷,能仁寺常被江西督軍們佔用,寺內歷任方丈也只有“敢怒而不敢言”的份兒,也就不足爲怪了。

原文配圖

更爲糟糕透頂的是,能仁寺不僅有時被徵作它用而且寺內土地也被霸佔:1930 年法國傳教士在九江的總負責人羅望達強佔了寺院東南原“冰山雪洞”名勝所在地,興建了九江修道院;1931 年 2 月基督教美以美會強行劃去寺西空地,興建基督教學校 ——諾立書院。在與官府勾結的西方洋宗教勢力面前,儘管方丈惠禪率衆據理力爭並二次提起訴訟但均以失敗告終。

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公元 520 年—549 年)的能仁寺在清末民初歲月風雨中的遭遇,向世人展顯了那個年代特有的佛門艱難坎坷之路。

讀後記:能仁寺的歷史,其實相當複雜。上一篇曾經說過,它在佛教界中地位很高,也是基於一個特別重要的特點,無論遭遇了什麼,它一直沒被完全毀掉。全中國,坐落於城市的寺廟,有根的有基的,其實已經很少了。

潯陽敘話

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衆生。

公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