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金澤古鎮(再續)

上塘街最南的一座橋叫迎祥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江南著名的元式古橋樑。迎祥橋的建造材料很特別,橋橫樑上架的都是金絲楠木,不易被蟲蛀和風雨侵蝕。

橋面上不僅沒有設置臺階,兩邊也未設置護欄。相傳是因爲元代蒙古族以騎兵著稱,經常要騎馬過橋,所以才這樣設置。橋面看上去很特別,是磚頭鋪設的,每隔一步就有一排微微凸起的磚塊,上下橋不易打滑。

這樣的元代古橋,真是第一次見到。漫步在古橋上,體會到騎馬過橋的滋味。沿着下塘街向北,有金澤工藝部、縫紉機廠舊部、陳家倉庫等建築。

這些地方關門着雖不能進,能想象得有古韻味。


漫步在河邊的石板路上,岸邊的楊柳又添鵝黃的新芽,小河水波光粼粼,一派江南水鄉景象盡收眼底,微風佛面令人心曠神怡。

來到剛汽車開進來的金溪路,看一條金溪路將古鎮分成南北兩塊。

我們從上塘向北走去,不遠處有狀元古樓。據《金澤小志》記載,金澤歷代進士名錄裏,僅以明代爲例,單楊舍即出了4名進士,即楊道亨、楊銓、楊繼禮、楊汝成。舉人更多,明清兩朝,從楊舍走出來的文、武舉人總共有23人。至於文苑人士及雜途仕官者,屬於村中楊姓人家的就更多,達21人!故楊舍村在古時是聞名江南的狀元村。楊舍村即是現在澱山湖風景區的大觀園。

介紹上稱陳雲青年時也曾到過“狀元樓”喝茶。

走到鎮北市梢又有一座古橋,看文保牌稱萬安橋,它是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萬安橋始建於宋景定年間(1260-1264),單孔石拱橋,橋面呈弧形,橋長29米,寬2.6米,高5.5米,拱跨10.2米,拱高4.8米,此橋與鎮南普濟橋造型、結構、用石基本相同,同跨一河,故稱姐妹橋。

過萬安橋沿着下塘街再向南,一路上有許家廳,是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許家廳,裏面還有居民住着,曬着被子,東西堆放得有的雜亂無章。

前面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橋,天皇閣橋。


橋旁有居民點後殘剩的蠟燭。

同行的小唐,突發奇想也學着他們向橋磕頭,真由他的。我們徜徉在江南水鄉的古橋間,那份寧靜與滿足,是難以用言語所描述的。

離開金澤古鎮,感覺還可以,沒有大紅燈籠,商業味不是太濃,有空去看看是不錯的選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