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選讀第五十一(蘇轍一)

《逍遙堂會宿二首並引》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宦遊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牀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爲閒居之樂。故子瞻始爲鳳翔幕府,留詩爲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其後子瞻通守餘杭,復移守膠西,而轍滯留於淮陽、濟南,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會於澶濮之間,相從來徐留百餘日。時宿於逍遙堂,追感前約,爲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牀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松竹雨悽悽。


1、蘇轍(1039—1112),字子由。嘉祐進士,時年十九。哲宗時官至尚書右丞。一生直言敢諫。徽宗時辭官。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2、澶:澶州,今河南濮陽。濮:濮州,今山東鄄城北。

3、逍遙堂在彭城徐州。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四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任,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此詩作於七月。八月離徐州,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籤判任。

4、眼前逍遙堂酷似十七年前京師懷遠驛,不免觸景傷情。蘇軾《感舊詩》:“嘉祐中予與子由同舉制策,寓居懷遠驛,時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一日秋風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離合之意。更追感前約,“自爾宦遊四方,不相見者十嘗七八。每夏秋之交,風雨作,木落草衰,輒悽然有此感。”

5、蘇軾常以山簡自況,詩以山公比蘇軾,想象自己離開後兄長的孤獨清冷,詩在悽風苦雨中作結,更具濃濃的感傷色彩。

6、張耒:“長公波濤萬頃海,少公峭拔千尋麓。”蘇軾詩洶湧澎湃。蘇轍詩風清幽冷峻,質樸含蓄。

附:蘇軾《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不飲胡爲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歸人猶自念庭幃,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壠隔,但見烏帽出覆沒。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

路人行歌居人樂,童僕怪我苦悽惻。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

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蘇軾《子由將赴南都,與餘會宿於逍遙堂,作兩絕句,讀之殆不可爲懷,因和其詩以自解。餘觀子由自少曠達,天資近道,又得至人養生長年之訣,而餘亦竊聞其一二,以爲今者宦遊相別之日淺,而異時退休相從之日長,既以自解,且以慰子由雲》

別期漸近不堪聞,風雨蕭蕭已斷魂。猶勝相逢不相識,形容變盡語音存。

但令朱雀長金花,此別還同一轉車。五百年間誰覆在,會看銅狄兩諮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