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选读第五十一(苏辙一)

《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1、苏辙(1039—1112),字子由。嘉祐进士,时年十九。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一生直言敢谏。徽宗时辞官。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2、澶:澶州,今河南濮阳。濮:濮州,今山东鄄城北。

3、逍遥堂在彭城徐州。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任,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此诗作于七月。八月离徐州,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签判任。

4、眼前逍遥堂酷似十七年前京师怀远驿,不免触景伤情。苏轼《感旧诗》:“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一日秋风起,雨作,中夜翛然,始有感慨离合之意。更追感前约,“自尔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尝七八。每夏秋之交,风雨作,木落草衰,辄凄然有此感。”

5、苏轼常以山简自况,诗以山公比苏轼,想象自己离开后兄长的孤独清冷,诗在凄风苦雨中作结,更具浓浓的感伤色彩。

6、张耒:“长公波涛万顷海,少公峭拔千寻麓。”苏轼诗汹涌澎湃。苏辙诗风清幽冷峻,质朴含蓄。

附: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覆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苏轼《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而余亦窃闻其一二,以为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既以自解,且以慰子由云》

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但令朱雀长金花,此别还同一转车。五百年间谁覆在,会看铜狄两咨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