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丨爲什麼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人到中年,困惑依然很多,內心的衝突和焦慮依然很多。這個時候,學習是最好的解惑方式。於是乎,最近幾天就開始學習相關課程。

如題,這便是我今天學習埃裏克森人格八階段理論之後一個最大的收穫。


01什麼是人格八階段理論?

這個理論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把一個人的一生按照不同的年齡分成了8個階段,在8個階段,每個人內心和精神世界會有不同的衝突和矛盾,如果能夠在相應的階段從外界能夠獲得相應的積極的能量,那麼這個人不斷髮展、成長爲一個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很積極陽光的人。反之,如果在相應階段,它從外界獲得的是負面的能量,那麼會對未來發展不利。

具體是怎樣的呢?主要體現在如下一張圖中:

那具體該怎麼理解?

這裏由於篇幅問題,這一部分放在後面的文章中在單獨的去分析。今天重點想要解答標題中的這個疑問。


02爲什麼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縱觀上面這張圖,你會發現,在這個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中,25歲以前的階段,佔了6個;這其中,6歲以前的佔了3個階段。由此你就會發現,爲什麼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

因爲按照他的理論,在一個人一生的發展中,前面6年的養育在孩子的生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換言之,很多時候六七歲時孩子形成的整個狀態,會持續的影響他的一生。但現代社會,由於各種各樣的忙碌,各種各樣的壓力,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爲,在6歲之前的小孩什麼都不懂,所以父母可以先忙自己的,可以把孩子丟給老人帶,甚至於可以當甩手掌櫃。但殊不知這樣的行爲,其實對孩子的成長,對於孩子性格的發育是不夠好的。

不可否認的是,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他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況,在帶小孩的過程中明顯會出現精力不濟、力不從心。與之相對的是,這個時候的父母體力精力各方面更充沛。

當然,不得不承認,現在生存壓力很大,很多時候自己不親自帶孩子並非不願意,而更多的是生活所迫。但由此,我想要表達的是,如果父母想要更好的撫育孩子,一定要在孩子出生前做好準備,儘可能的想辦法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陪伴在身邊,幫助其建立重要的信任感、意志力和價值感。

畢竟,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有時間限度的。很多時候,前期在該付出該陪伴的時候父母給予的陪伴、撫養到位了,後期反而會更省事。但如果前期的照料不夠到位,後期孩子叛逆期的時候,真的會出現父母想管都管不住的時候。

所以,當我今天看到這裏,更有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在:一方面,後悔自己學這方面的知識太晚了,如果再早點學,是不是可以更好的照料我的女兒;另一方面,又很慶幸,雖然此前沒有學這方面的知識,但是從女兒出生開始到現在我一直堅持和老公親自帶孩子,6歲以前從未因爲偷懶或者生活的壓力而將其假手於老人。

說到底,孩子是自己的,父母的愛與陪伴是任何其他的愛與照料都無法取代的。


03人格八階段理論給我們哪些啓發?

埃裏克森人格八階段理論給我們哪些啓發呢?我認爲最重要的有幾點:

第一,做父母的要學習要成長,給予孩子的陪伴要及時,要充足,尤其是12歲以前的陪伴至關重要。

第二,青春期的孩子爲什麼容易叛逆。說到底是因爲在這個階段孩子出現了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問題,這個時候同齡羣體、身邊的老師家長要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他對自我認識的同一性,從而強化他的忠誠和自信,否則就會激發他的衝突感,會愈加叛逆。

第三,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都要每個階段的關注重點,就好像我們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生活重點一樣,關鍵是活在當下,而不是總想着未來怎樣。

第四,雖然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也是將我們的成長重點歸因於童年期,但當我們習慣性的將我們現在的各種問題歸因於童年的時候,也必須認識到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有病,而是所有人都有還可以繼續改進的地方。

養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重要課題,個人成長也是人一生的重要課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