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丨第一次聽說自卑是好事


01自卑是好事?

我從不這樣覺得。起碼在我的人生經歷中,從小因爲生在農村,家裏窮等各種物質上的貧乏,導致自己是個曾經自卑到塵埃裏的小孩。

而那種因爲自卑而來的痛苦、掙扎、無助、無力是很多沒有經歷過的人完全無法體會的,這方面的經歷也是我不願意再去回想的。

以至於在我長大以後,尤其是在我成爲母親以後,我不斷鞭策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給家人,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起碼讓我的女兒不要因爲物質的貧乏而自卑,讓她可以更自信的面對她的生活。

可是,今天學習《自我認知與情緒管理》關於“阿德勒自卑與超越理論”之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一直以來對自卑的理解和歸因都錯了。

而此刻再認真反思過往的人生歷程,我會發現,確實如阿德勒所說,自卑其實是一種力量,關鍵在於你怎麼看。這頓時讓我醍醐灌頂、瞬間清醒。

 

02爲什麼自卑是好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看看自卑到底指的是什麼?

自卑指的是輕視自己,認爲自己無法趕上別人。它是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被貶低或被否定的內心體驗。

由此可以看出自卑其實不是一種客觀的事實,而我們自己內心的一種認知狀態。而這種狀態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痛苦、迷茫、無助,當然都有。但與此同時,它也可以給我們帶來力量。

一方面,自卑感可以幫助我們努力克服缺陷。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有些體弱的人,因爲體弱,反而積極鍛鍊身體,強健體魄,助力他成長爲一個強壯的人;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有的學生成績不好的人,因爲成績差,發憤圖強,廢寢忘食,最後便倒數幾名到正數幾名。

其實這些自卑帶給我們的力量,給我們一種剋夫弱點或缺陷的推動力。正因此,阿德勒才認爲,人格就是在戰勝自卑和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的。

另一方面,自卑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生活的意義。

這乍一聽上去很難理解,但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有的人因爲迷茫、無助,後來投身於志願者活動,投身於服務於他人的活動之後,反而找到了生活的意義,悟出了生命的真諦,在幫助被人的過程中自己內心得到了治癒。

這是爲什麼?

因爲在阿德勒看來,人類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爲基礎。因爲自卑,我們就希望去追求補償,去追求優越。那追求補償和優越的動力又是什麼呢?

關鍵在於認清生活的意義——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

也就是說,在我們陷入自卑,無助痛苦的時候,我們就要想着去調整自己,去主動適應外界,去幫助別人,貢獻自己,從而來克服自卑。

正因此,在阿德勒看來,一個能夠真正能應付並能主宰生活問題的人,纔是真正心理健康的人。

那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能應付並主宰生活問題的人?

答案是,真正能應付並能主宰生活問題的人,是那些在奮鬥過程中,也能表現出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超越、前進的方式,使別人也能受益。


03自卑值得注意的問題

第一,不是所有的自卑都是好的。

雖然自卑在一定程度上能給我們力量,這也不意味着自卑全部是好的。這裏有個前提,那就是不能極端。也就是說,一定程度的自卑是好的,能夠激勵我們。但是如果出現極端,讓一個人有了自卑情結。就有問題了。

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特別爭強好勝,但輸不起;二是特別勤奮,總想超越別人,一旦別人厲害了,他就嫉妒就冷言相加,這是不對的,真正的厲害,是要能超越過去的自己。

第二,導致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導致一個人自卑的因素有多種,有身體的缺陷,有性格的弱點,也有環境的改變,導致的不適應。關鍵是我們要能尋找到自卑的根源。並且學着努力去調整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着與人合作,學着互助,在服務別人、利他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比如,舉個最直觀的例子。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讀大學的時候,都因爲剛從農村來到城市,對城市裏的各種現代化設備不解,也因爲此前沒使用過而鬧過笑話,更加覺得自己不適應。

但後來一次學校組織的“三下鄉”活動,把我們放到農村去做調研,我才發現,城裏的同學到了農村也有很多事情不瞭解,不懂。

這就讓我意識到,當初自卑的原因,是因爲大學在城市,那只是環境的不適應帶來的心理影響,並不是多大的問題。

其實,即便是現在工作了,偶爾到外地出差,我們也會有不適應的地方,但我們已然能很好的處理它,這就是成長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