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四十九)海淀路-後馬路

海淀的故事(四十九)海淀路-後馬路  

小留流第159篇

   之前,我們由黃莊沿着海淀路走到了中關村丁字路口,爾後聊過了一零一中學和中關村二小,現在我們還是回到中關村丁字口從新起跑。

   海淀路到了中關村這個路口開始折而向西,也就是說從北京大學和海淀鎮之間穿過去,一直通到萬泉河邊我撈小魚兒的地方,這一段兒仍叫海淀路。即便到了現如今這段兒路還在,名字還是海淀路。

   來,我們從中關村丁字口走起:


   這是九十年代中關村丁字口兒,從這向西就是我們剛說的那段海淀路。嘿,在這兒居然又見到了這位帥哥兒,他還在過馬路。

   九十年代海淀路兩側已經多了很多的建築,一邊兒是紅色家屬樓,另一邊蓋了北大資源樓,瞧見沒有,白樓頂的廣告“北大資源集團”。

   這回呀,我們回到六七十年代,看一看這段兒海淀路的周邊:



   七十年代海淀路航拍圖,您還別說,這段兒海淀路真清楚,瞧,中關村那個丁字路口兒向西,一直到我撈小魚兒的位置。由於這段海淀路在海淀小鎮的北面,南爲前北爲後,所以大家官稱“後馬路”。

   瞧,此時的後馬路兩側全是高大的白楊樹,斜斜的樹影兒灑在路上。圖的上部,那一排排的樓房和五四運動場爲北京大學校園。下面密密麻麻的小房子則是海淀小鎮。我們剛纔就在二小那個路口兒,此時這裏還有冰窖和32路小修點兒,對面兒那大院子是北大汽車隊,院裏還有個加油站,後來也對外營業,我在那還加過油呢。

   大家看到了,這時馬路兩側很是空曠,只有前方老遠纔有兩棟家屬樓,那也算得上鎮上最早的家屬樓了,大概是六十年代末期所建。

   唉,您猜怎麼着?就在一棟紅樓的對面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北京大學南校門。


   我的老天,十分熟悉的北京大學南校門,古老的風格,就連門外那輛上海牌兒小轎車的歲數也不小了。想來大家對這兒一定是熟的不能再熟了,假如您想去五四運動場,進這大門兒立馬右轉拐進老房子和院牆之間的小衚衕,再過一片小樹林兒就到了那個特大個的操場。

   說到北京大學這塊土地,自古便被皇親國戚所相中,這裏留下了太多文人墨客的足跡,即便眼膜前兒這百十年來,依舊從這裏相繼走出了數以萬計才華橫溢、真才實學的才子和佳人兒。要聊這個地方,我們得抽個整功夫,好好聊聊發生在這塊兒土地上的故事。


   咱們還是繼續看看後馬路吧,您發現沒有,校門西側不遠是我們曾經聊過的“娘娘廟”,這是鎮上特有名兒的廟,曾經一直香火很旺,也許是繁衍的原因,不是說嘛:植物生存的意義是繁衍,動物生存的意義也是繁衍,就連新冠病毒的生存也是繁衍,何況人乎!

   再說小鎮的人們更不例外,你說誰家不惦記着多子多福啊!唉,娘娘廟便成了人們祈福和精神寄託的重要場所。娘娘廟大門朝南,門前一條大道直通鎮上,不信您看圖,校園內的娘娘廟是不正對着娘娘廟衚衕,想來,這衚衕一定是人們祈福的專用通到,哈哈哈。

   說到娘娘廟衚衕,我們之前聊過這兒,也從那裏走出來過,在這兒就不多說了,咱們還是沿着後馬路繼續往西走。圖上可以看出,七十年代後馬路車子真少,馬路顯得倍兒寬,兩側尤其開闊,你看靠北大那一側,馬路到院牆相距好遠,之間種滿了白楊樹。六十年代我跑這兒的時候,楊樹林很是安靜,老半天見不着一個人影兒,可後來就開始熱鬧。


 
   嘿嘿,您猜怎麼着?沒過多久這片楊樹林兒開始熱鬧嘍,變成了戰鬥小組的集結地,你來我走的就像游擊戰。不過校門兒太遠,出來進去忒不方便,這能難得住誰呀!隨着轟隆隆的巨響,虎皮牆上扒了幾個豁子,這就方便多了,包抄、偵查,順便募集磚頭瓦塊兒什麼的,瞧瞧,這片楊樹林曾經還有這麼一景兒呢。

   熱鬧的年代,奇葩的故事一個跟一個,結果有人看“白頤路”的名字不順眼了: 什麼白頤路啊,沒瞧連頤和園都變成人民公園了,你這白頤路也得改改。當然也不能繼續叫海淀路、後馬路什麼的,太土氣、太跟不上時代,一定得改,乾脆叫wg路吧!

   您瞧瞧,感情這後馬路和楊樹林居然還整出這麼多的熱鬧來。轉眼七十年代了,我再到這兒的時候,開始砍樹了,到處堆着建築材料,什麼杉篙、盤條、腳手板,沙子、水泥石頭塊兒,這裏又變成了熱鬧的工地。


   時間就是快,咱們一轉眼,這是九十年代的一個早晨,楊樹林早已變成了一拉溜兒的店鋪,就連路邊的楊樹,也換成了國槐樹。

   瞧見沒有,即便九十年代的後馬路依然顯得很寬綽,路上最多的還是自行車,瞧那玩命蹬車的哥們,還弄了個三輪車隊,真瀟灑,真有創意。不過可以看出,這是一幅多麼悠閒的畫面啊,顯得特祥和和寧靜。

   來,說點熱鬧的,也就在前邊不遠,北大有個小南門兒,走瞧瞧去。



  小南門兒到了,我們剛纔看過了北大的南大門,而這兒還有個小南門兒。或許北大校園太大了,在這兒又弄了個小南門兒。

   說這裏熱鬧還有一個原因,瞧門內那一排排的學生宿舍樓,您想吧,能住進這裏的一定是馬中赤兔,人中龍鳳,不過也得喫喝拉撒睡,也得走社會,買個牙膏,置個毛巾,添個臉盆兒都走這小南門兒。


  
   說到喫,更了不得了,就在小南門外的馬路斜對面兒,有座著名的赤兔馬草料場,哈哈,玩笑了,就是食堂啊“長征食堂”,北大學子號稱“北大第七食堂”。

   說兩句“長征食堂”,您聽這名字,就知道一定誕生在那火熱的年代,不過時光一直在流轉,隨着歲月的衍變,人們覺得長征食堂這名字不怎麼高大上了,遂改爲“長征飯莊”,唉,據說這是當年長征飯莊的樣子。


   時代的腳步越來越快,到了九十年代人們一琢磨,不行長征飯莊還是不夠高大上,一定來個頂到天兒的名字,咣即下子“一洞天”來了,這還沒完,再配個老字號“全聚德”,唉,這不就高大全了嘛。當年跑這兒喫烤鴨的朋友們一定對這圖很熟悉。

   不過您還別說,不管是長征食堂還是長征飯莊,乃至一洞天,這裏的飯菜包括服務質量始終都是槓槓的,甚至環境衛生也是出了名兒的好,在當時有很前衛的透明消毒間,熱氣騰騰的大蒸鍋,大鐵籠子碼滿了蒸煮過的碗筷和碟子,讓人看着心裏就舒坦,更甭說端上來的飯菜,那叫一個香。這兒的菜餚豐富,味道上乘,就連包子,油餅,豆腐腦,甚至蒸制的饅頭都特別的香。

   話說在長征食堂上班的一般都是鎮上的老鄰居,比如當時一特有名的大廚師就住在我們前官園,還有一位白案美女大廚師,家住大河莊。您猜怎麼着?現如今住在我家樓上。

   那時甭說手機微信,能打電話的手機還都是稀罕物兒,做廣告靠的就是門口立一大牌子,牛一點的店鋪可以到海淀廣播站做廣告,因爲那時滿大街電杆子上都有大喇叭。嘿,您還別說,不但播放過我老爸的唱段兒,更多的是喫食廣告,其中有一句我記的真真兒的。。“烏魚蛋湯”。。。

   因爲我的小店兒就在海淀大街上,能隨時聆聽大喇叭的廣告,也許是街上過於嘈雜,也許播音員的走小舌兒,這句“烏魚蛋痛”一直讓我雲裏霧裏弄不明白?直到後來才知道這是一道來自長征食堂的特色菜,哈哈哈。

俗話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前兩天家住黃莊的一位老鄰居,閒聊時又提到了長征食堂,當年他的最愛“辣子肉丁”,我們聊的時候還在不停的咂摸着嘴回味呢,他說:回憶起來,唉吆,太香了,記憶太深刻了,幾十年來,一直在找這道菜的味道,也不知怎地就是找不到。

   他接着說:前些日子去了一家大飯店,刻意找到大廚師要定這道菜,你想啊,這道菜,早已是挑水的回頭“過井了”(過景兒了)。嘿,沒想到,人家大廚師居然應承了這道菜,接下來使出了渾身解數來製作,更是挑選上乘的裏脊肉,嘁哩喀喳還真快,不一會兒辣子肉丁端上來了。

   您猜怎麼着?這位仁兄說了:我伸筷子一嘗,接着就把筷子放下了。本來站邊上的大廚師伸着腦袋等好評呢,結果。。。結果還是沒找到當年辣子肉丁的味道。

   說到長征食堂爲什麼號稱北大第七食堂,自然這也是六十年代的事情,當時北大有六個學生食堂,而地處小南門外的長征食堂,做的飯菜色香味更是出奇的棒,在這喫一頓不但可以打牙祭,搭上女服務員賊漂亮,跑這兒用餐簡直是一種享受,讓你忽然感到人生如此的有意義,哈哈哈。所以學生們對長征食堂給予了崇高的評價,愛稱“北大第七食堂”

   雖然北大第七食堂在學生心中的位置很高,但畢竟囊中存米清可數,想要邁進這門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倘若真能到這饕餮一回,的確是一件十分幸福和令人難忘的事兒。

   得嘞,別老說吃了,哈喇子都出來了,說說北大學生從哪進海淀小鎮吧,唉,您猜怎麼着?出小南門兒,幾乎正對着一條衚衕,曰:軍機處衚衕,唉---


                                           2019年3月8日

                                         2023年2月24日星期五  海淀老頭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