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

今天又收到一本喜爱已久的书老版本,虽然不是实体书,但是那种惊喜很意外

我喜欢这本讲柳比歇夫的书

简单但是直击本质

我们努力,坚持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本质都是服务于生活

不要觉得一本好书

一场聊天,一次惬意的电影就仿佛虚度光阴一样

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生活的更美好

怎么低损耗,高产值也是书中的出发点

如果人生有选择,大部分人爱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比如我喜欢金融 ,虽然被坑无数次,也挫败感无数次

就跟暴揍n多次后还能不要脸的继续试错

挫败感,那段时间本身就找不到那种活下来的意义,又加重挫败感,抑郁到极致

说不上为啥,就是毫无兴趣,对所有的事情没有兴趣,厌烦一切麻烦我的事情,算是自我否定到极致

好在现在好很多了,跟着朋友去蹭饭听音乐会,晓得四川麻辣豆腐的厉害,也听了场值得票回的音乐会,听梁祝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很讨厌那种小情怀,尤其喜欢侠义大道

不喜欢忧愁善感的人生,这大概是相比红楼梦里面的绵里藏针,人情通达,我更喜欢那个猴子和武侠世界里面的快意恩仇


你有权利讨厌别人,也有权利拒绝一切让你不舒服的事物,只要足够坦率,真诚面对自己,就没啥不好意思

不用给任何人的事情去产生矛盾感情,没有必要,太纠结,就是内耗

柳比歇夫的书不是第一次看了

这算第二次,可能心界开了

意识到时间是自己的,是为了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不是被动被影响 觉得那是你喜欢的,其实人是有域值,达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

统计时间应该是帮助你察觉到喜欢,投入部分,比如我坚持每天听新闻,察觉市场价值和新闻政策的微妙关系

也愿意去看那些复杂,玄之又玄的分析师的话语,然后思考,虽然也不断被坑,但是好像内心觉得是必经之路,好像有时候觉得有些好笑,为自己贪婪结果中了埋伏

顺应市场,等待时机,跟随选择

坑多了就是丰富的爬坑经验了

试错多了,就知道套路,也增加了更多有意思的见识

明白市场是吃一口就跑就行,明白价值高的地方坑都是值得守候的

柳比歇夫把喜欢的工作当休息,其实也是把工作当成喜欢的事情,统计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花费的时间,说实在话没有长篇大论,本身就是很享受的过程,我看金融也没觉得枯燥,看新闻也没觉得枯燥,统计是为了别让自己更痴迷而长时间变成麻木,失去乐趣感,变成没有目标的瞎逛,和逛衣服一个道理,逛久了,大概率一件也买不成,纠结的更多,增加心里负面情绪,而控制时间,却能增加成就感,时间越短,选择越是接近本性

这个和书里面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想法,各有个的玩法,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我眼里柳比歇夫是一个很喜欢探索研究,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杠精精神,为了这个天性,他好奇,想做的事情太多,而某些东西又没法绕过去,无法让他达到集中于人世间无关,闭关修炼那种环境,所以他妥协了,找到时间这个固定值然后去解决掉他并不喜欢的事情,然后分配时间去干他喜欢的各种事情,尽可能的贪婪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毫无敷衍,也不是为了目标,而是满足自己内心的好奇心,还有证明自己独特见解的地方,否则光靠坚持,光靠热爱,如果我不是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我也不会有这种角度去解读他,也不会一口气写完近二千字的文,所以人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间是飞快地,精神上愉悦的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示非常欣羡柳比歇夫那

种从容不迫、顺利安适的生活。柳比歇夫以其一贯的作风,

把自己所有的倒霉事儿开列了一张清单作为对他的回答:

“五岁,从柱子上摔下来,摔断了胳臂

八岁,一块板压坏了脚;

十四岁,在做昆虫标本切片的时候,割破了自己的手,得了

败血症;

二十岁,急性阑尾炎;

一九一八年,肺结核;

一九二年,格鲁布氏肺炎;

一九二二年,斑疹伤寒;

一九二五年,最严重的神经衰弱;

一九三年,由于康德拉节耶夫事件,几乎被捕;

一九三七年,列宁格勒(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危机;

一九三九年,在游泳池跳水没有跳好,得乳突炎;

一九四六年,飞机失事;

一九四八年,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例会后被整;

一九六四年,摔交,后脑猛撞在冰上;

一九七年,摔断股骨腰……”

上列清单中还未包括其它许多事故。他具有高度的“出

事能力”。他不善于回避不愉快的事件和危险的争执,也

不善于躲开滑溜难行的地方。一旦摔交,那就摔得头破血流

柳比歇夫显然不善于克制

自己。他经常迷上同他完全无关的东西,纠缠到同他毫无直接关系的辩论中去。伦理学的各项公设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这方面有的是哲学方面的专家;他又何苦去写五十

多页的《评劳合乔治回忆录》——这么做实在是太过分了,

是不能允许的!只有无所事事的学究才会这么做……

有这么一句古老的谚语:一个医生,如果他仅仅是一个

好医生,那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好医生。对科学家当然也可

以这么说。一个科学家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科学家,那他也

就不可能是一个大科学家。当想象力和灵感消失时,创造

性的源泉也就枯竭了。创造性的源泉也要求兼及旁骛。否

则科学家就只剩下追求事实了。

……分心旁骛后来在他工作中占据越来越多的地位。

他自己也抱怨自己无法抗拒周围环境的诱惑,但我想他恐怕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迷恋。他不善于遵守自己思维方面的定量饮食制,在这一层意义上,他是一个垂涎珍馐美肴的老饕。每当他强有力的逻辑思维碰上什么具有无限诱惑力的东西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

所以他控制时间,把自己那种心无旁骛分解出来,可以去做更多,更长久的喜爱事物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灵魂

他的好友们劝过他,并且很尖锐的批评过他,他们的意见归结到一点:科学家的工作应当去解决

自己直接担负的任务。他们认为,学术批判在解决重大问题上,只起次要的作用,“这在更大程度上属于策略、政治,而不是学术争论。这些问题应当让党和政府去管。”

担心是理所当然的,理由是明智和有远见的。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他曾不得不同研究所领导发生冲突,并被迫退职。后来他的正确性总算得到承认,又被召了回去。再过若干年,在那正义必然胜利,恶行照例受到惩罚的美好的将来,一切都好办,但眼前,人人都可以向他提出:瞧,结果怎么样,值得这么做吗?

不过他很快乐不是吗?

充实快乐的杠精,对自己足够坦率,怎么不可爱,又有胸怀大义的较真

科学家应该离人情事故远一点,离兴趣更近一点,离真诚更近一点,离大义,离人类利益更近一点,心无旁骛的去热爱自己所探索的世界,所以毫无敷衍,高产高质量的一生也是必然的

他的时间管理更多是为自己热爱的天地,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热爱的回归热爱的,其他回归其他,无需完美,但是过的足够坦率有趣

他的时间统计法象过去为他的长处服务一样,开始驯服地为他的弱点服务

因为省事啊,生活中很多麻烦事情只需要做一次,下次重复即可,不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投入进去,乐趣也不是在此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我能坚持写文章,坚持看书写读后感,不是为了某种刻意的目标,而是乐趣和好奇心,我喜欢去看那些伟人灵魂深处的璀璨光芒,喜欢去分享自己有所得到的精神养分,如过能够帮助到人,也是一种荣幸,也喜欢探索自己未知的奇妙冒险之旅,一本书一个灵魂,一个神秘的精神世界。

本书及读书笔记用时1小时22分20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