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陸遜》

公元203年,陸遜21歲,書生出身的他,入孫權府中任職,做一些文祕工作。由於陸遜和孫權的父輩有仇,也鑑於之前孫策對陸家所做的事,使得孫權對陸遜有所顧忌,並沒給( ir )予重用。

陸遜雖是讀書人,但是足智多謀。公元217年,陸遜討伐山賊有功,孫權開始注意到他。孫權急需陸遜這樣的將才,以及他背後家族的龐大勢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把哥哥孫策的女兒許配給陸遜,並且開始讓陸遜參與國家大事的商議。

公元219年,謀取荊州一戰,陸遜在其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次戰役使陸遜漸露頭角。加上呂蒙病逝,36歲的陸遜被拜爲右都督代替呂蒙。公元221年,陸遜精於謀略,善於用兵,火燒劉備連營,成功化解東吳的危機,一戰成名。

陸遜出色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深得孫權賞識,君臣彼此信賴合作,陸遜成爲孫權的左膀右臂。孫權對陸遜極其信任,幾乎把東吳所有的大事都交給他來處理。在陸遜、孫權的互相配合和扶持下,吳國蓬勃發展。陸遜和孫權兩人都是年少挑起家族大梁,儘管孫權對陸遜十分信任和重用。但是,兩人的背景及思想上的差異,影響着他們日後的選擇,兩個在不同"道"上的人,註定會分歧頻起。

陸遜在治國安民和軍事戰略方面,與孫權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兩個人受各自的家族環境以及思想觀念的影響,走向不同的"道"。


當矛盾分歧積累到一定程度,衝突便在所難免。如果說陸遜與孫權多年來的意見分歧,是積攢已久的矛盾,那麼,二宮之爭則是他們矛盾爆發的導火線。公元229,孫權稱帝之後,長子孫登被立爲太子。陸遜被封爲上大將軍、右都、丞相,位居羣臣之首,掌握軍政大權。陸遜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臣。孫權還讓他留在武昌地區,輔佐太子孫登以及教導諸位皇子。

《道德經》裏有句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禍向來都是相因相生,在福氣到來時,災禍往往也暗藏其中。

年老的孫權變得多疑、猜忌,而此時,陸遜功績卓著,在吳國聲望極高,陸家作爲江東世家大族,黨羽衆多。孫權不僅擔心陸遜以及其家族勢力,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甚至擔心他有一天奪取了自己的皇位,爲陸家報仇。

在與魏蜀對抗之時,陸遜對孫權來說是安邦定國的得力干將。而在三國鼎立之時,陸遜對孫權來說,威脅已經遠大於存在的價值了,這讓孫權感到十分忌憚。在古代的中國,嫡長子繼承是傳統。然而,公元241年,33歲的太子孫登忽然病逝,孫權悲痛不已,二

兒子孫慮也早在公元232年就病逝了。於是,和就順理成章地成了長子。

公元242年,三子孫和被立爲太子,但同年,孫權又將四子孫霸立爲魯王。陸遜力保太子孫和,不知不覺站到了孫權的對立面。這讓孫權認爲,陸遜是以其在東吳的勢力來威脅自己,因此對陸遜產生極大的不滿和警備。

孫權對於陸遜的進言不予採納,當他得知廢孫和太子的想法被泄露時,直接就懷疑陸遜。並且把相關的人,都抓起來嚴刑拷問,而陸遜則倖免,但是,孫權多次派人前去責罵陸遜。陸遜的幾個外甥也因爲擁護太子而受牽連,被撤職流放。

公元245年,陸遜憂傷過度,含恨而亡,終年六十三歲。據《三國志.陸遜傳》記載:遜憤患( hui )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準確地說,是孫權的不信任把陸遜氣死的。

孫權當初是否想將陸遜置之死地,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對陸遜打擊,無疑是想降低陸遜對皇權的影響力,更有可能是藉着立嗣之事,爲未來的接班人清除阻礙和隱患。


陸遜這樣一個對東吳歷史,起重要作用的人物,經歷風雨變幻四十載,最後卻被君主責問而死,這是何等的悲劇。立儲之爭,使陸遜成了犧牲品。從表面來看,這是陸遜沒有對黨派之爭置身事外,以及孫權晚年昏庸無道造成的偶發性事件,而實際上,是兩人長久以來,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的。

陸遜和孫權不同的身世背景,家族仇恨和思想觀念,早已爲這出悲劇埋下伏筆,即所謂的"道,不同爲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