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動中國2023-03-01

第25講,既然有了儒家,爲什麼還要有佛教

生死這一終極問題,是儒家最致命的短板。“未知生,焉知死”,對現世的關注忽略了來世的價值。鬼神問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遠之”,語焉不詳,無法解答祥林嫂的終極之問: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靈魂?

祭祖將現在與過去、未來相聯繫,其於宗法血緣。

道家:齊物論,萬物等價,生死同一。浪漫、詩意但不成體系。

東晉末年的亂世引發對生命的思索——佛教盛行

佛教進入中國:第一階段,東漢,傳爲老子化胡爲佛教。第二階段,鳩摩羅什翻譯佛經,引入佛教教義。皇帝信徒(梁武帝捨身)。第三階段,玄奘取經後,中國佛教成熟,宗派衆多,玄理高深。四大派:天台、華嚴(注重佛理,適合士大夫)、禪宗、淨土宗(注重修行,適合普通人)。

三尊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彌勒佛。

四組基本概念:1、業與果報。業是行爲,也是動機,就會產生後果。業是因,“報”是果;2、輪迴與覺悟。生生死死,輪迴無窮,是苦痛的根源。覺悟是對生死、慾望、執念的超越和擺脫;3、同一與涅槃。個人的心與宇宙的心同一,即爲涅槃(超越生死,圓滿寂靜)。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4、有與無。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一般人認爲是“有”,佛學認爲是“無”。在更高的層次上,是“非有非無”,再上一層,不是“非有非無”,也不是非“非有非無”。宇宙無窮大,語言有限,有限的語言無法表達無限的宇宙。

第25講,既然有了儒家,爲什麼還要有佛教


生死這一終極問題,是儒家最致命的短板。“未知生,焉知死”,對現世的關注忽略了來世的價值。鬼神問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遠之”,語焉不詳,無法解答祥林嫂的終極之問: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靈魂?


祭祖將現在與過去、未來相聯繫,其於宗法血緣。


道家:齊物論,萬物等價,生死同一。浪漫、詩意但不成體系。


東晉末年的亂世引發對生命的思索——佛教盛行


佛教進入中國:第一階段,東漢,傳爲老子化胡爲佛教。第二階段,鳩摩羅什翻譯佛經,引入佛教教義。皇帝信徒(梁武帝捨身)。第三階段,玄奘取經後,中國佛教成熟,宗派衆多,玄理高深。四大派:天台、華嚴(注重佛理,適合士大夫)、禪宗、淨土宗(注重修行,適合普通人)。


三尊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彌勒佛。


四組基本概念:1、業與果報。業是行爲,也是動機,就會產生後果。業是因,“報”是果;2、輪迴與覺悟。生生死死,輪迴無窮,是苦痛的根源。覺悟是對生死、慾望、執念的超越和擺脫;3、同一與涅槃。個人的心與宇宙的心同一,即爲涅槃(超越生死,圓滿寂靜)。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4、有與無。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一般人認爲是“有”,佛學認爲是“無”。在更高的層次上,是“非有非無”,再上一層,不是“非有非無”,也不是非“非有非無”。宇宙無窮大,語言有限,有限的語言無法表達無限的宇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