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歷史推手

春秋戰國的時候,我們知道有三個典故,分別是“烽火戲諸侯”“干將莫邪”“吳越爭霸”。一個發生在西北,兩個發生在東南,原本不挨着的三件事,按照齒輪模型,我們就能看出他們的關聯了。

首先說“烽火戲諸侯”。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西周的老家是在關中,就是今天的陝西中部。它受到西邊少數民族西戎的軍事壓力,最後西周失敗,造成了“周平王東遷”,搬到了洛陽,東周開始。

你看,這就是齒輪傳動的第一環,西戎的壓力,把周朝壓到了東部。周朝是把這個壓力躲開了,但是別忙,這個齒輪還在繼續轉動。西戎的壓力傳到誰身上了呢?就是秦國人。

秦國人本來是給周王養馬的,也比較能打,周王這一東遷,就說,你們秦國人不是能打嗎?給你們封個諸侯,你們留下來鎮守西邊吧。秦國人成了周人的背鍋俠,爲他們頂住西方的壓力。

但是時間一長,西戎的軍事壓力也在壓迫秦國人。秦國人能去哪裏?也往東邊走,主要是兩個通道。第一個通道是往東北走,這就是晉國的方向。

我們知道一個成語“秦晉之好”,聽起來好像是兩國聯姻,關係好得不得了,但是如果你仔細看看這個過程,其實充滿了摩擦和戰爭,只不過戰爭最後的解決方式是和親而已。所以,秦晉之好,背後還是軍事壓力的傳導機制。秦國人被西戎逼到了東邊,不得不和晉國互動。後來的秦滅六國,就是這個互動過程的後續發展。

還有另外一個方向,就是秦國人往東南方向走,和楚國人短兵相接。秦國進攻漢中谷地,將楚國人全部都趕了出去。

那楚國人會善罷甘休嗎?不會。但是他們不是向秦國人挑戰,而是反過來向東傳遞壓力。

《韓非子》中有個故事叫“楚莊王欲伐越”,說的是楚莊王看到越國國力衰弱,就要去攻打他。請注意,這個地方的越國,不是後來浙江那一帶的越國,而是在鄱陽湖一帶,就是今天江西北部一帶的幹越國。那個時候有很多越國,也就是所謂的百越。

莊子聽說了這個事之後,就發了個評論,說你楚國自身也不怎麼好,剛被秦國打敗,現在還惦記別人。

回過頭來品味這件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楚國人的行事邏輯,就是在與秦國交戰失利的情況下,不是選擇休養生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而是選擇通過掠奪男丁,來補充隊伍,重建軍威。楚國人最近的掠奪對象,就是與他國境接壤,位於鄱陽湖平原一帶的幹越人。

這就提示到我們之前說的“干將莫邪”的故事,其實就是這個背景。干將莫邪是兩口子,他們很可能就是幹越人,能鑄很好的寶劍。楚王不僅要他們給鑄劍,而且還把干將給殺了,後來他們的兒子持劍報仇,大概就是這麼個故事。這是個傳說,但是我們也可以隱約感受得到,這是楚國向其他國家索取人口、資源、技術的故事。

好,這是齒輪傳動的下一個環節,那接下來呢?幹越人在楚國的壓力下繼續東遷,把鑄劍、鍛造兵器的技術傳導到更東方的吳國和越國。

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寶劍,除了我們剛纔提到的“干將莫邪”,“越王劍”“吳鉤”“龍泉劍”等,都是來自吳越之地呢?這就是因爲,善於鍛造兵器的幹越人遷徙到了吳國和越國,把自己的精湛技藝融入這兩國的文化中了。吳國和越國,本來是邊陲小國,文化不發達,但是突然被注入了外來的技術能力,於是在春秋末期,又上演了精彩的吳越爭霸的故事。

你看,我們這就把“烽火戲諸侯”“干將莫邪”“吳越爭霸”這三件事串起來了。本質上是東周人口從西向東,沿着地理上固定的通道進行流動的三個不同階段。而且它們背後的最終推手,其實是北方少數民族西戎。這是不是很像一個齒輪傳動的過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