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課堂學習有感

      今天參加小寶幼兒園舉辦的一期父母課堂,感覺收穫不少。正如老師所說,跟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不是小事,孩子的行爲背後是內在需要發展,父母應該給予最大的支持。

        0-1.5歲(安全期),對安全感要求極高,所有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是從安全感中發展出來的。

      作爲父母和家人,總是希望盡最大努力給予孩子最好的關愛,但現實總會出現無心的過錯。回想小寶的1歲左右經歷,有兩件事情特別難忘,一是到廈門外出學習一週後,在即將到家的返程路上,猜想着跟小寶見面的無數個溫馨畫面,然而沒有料想到,等到真正見面,當我伸手去擁抱他時,他卻扭頭傷心地大哭。二是他奶奶和外婆的那次吵架,我雖沒有親臨現場,但可以想象,兩個老人情緒失控的吵鬧甚至拉扯,給幼小的孩子心裏造成怎樣的陰影,此時想來,無關責怪,只有心痛。

      特別贊同老師提到養育孩子的關鍵,一是要注意情緒管理,二是要處理好家裏養育人之間的關係,三是幫助最小化,孩子成長最大化。比如孩子剛學會走路,當右腳跨出一個臺階,左腳卻跨不上去時,我們大人會怎麼做,又該怎麼做呢?將孩子扶上臺階,或者直接抱上去,又或是鼓勵他自己爬上去,都是不可取的,真正能幫到孩子的是,大人只需伸出手,讓孩子自己抓住,盡他自己最大的努力,蹭上臺階,這樣他會感到自己特別厲害,孩子的自信來自於多次體驗:我真的很能幹,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我相信我自己。

      1.5-3歲(探索期), 開始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交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選擇能力,人的大部分能力和探索能力發展有直接關係。如今孩子的物質環境好了,但成長環境更惡劣,孩子的童年應該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每天至少一小時。因爲情緒是一種能量,它不可能憑空消失,只能通過動能聲能等方式轉化出去。

        孩子天生就有注意力,只是常常被大人們無意破壞了,比如孩子正在拼搭玩具時,端去水杯說寶貝喝水了,孩子認真繪畫時,送去水果說寶貝餓了,喫點水果吧,沒曾想,這恰恰是在破壞孩子的注意力。

      關於孩子的餵飯問題,老人常說,長大了自然會主動喫,小的時候喂一下我樂意。沒曾想這是剝奪孩子動手能力、探索能力發展的機會,也減少了孩子“我能行”的成功體驗,只會讓孩子變得更依賴。

    3-4歲(認同期),自我認同,是建立自信心的關鍵。家庭父母關係平等和諧,孩子會有更好的自我認同感。

      4-6歲(競爭期),喜歡競爭挑戰,需要贏的體驗(當然,不要總讓孩子贏,三七分即可)。良好的競爭期發展,會幫助孩子信心十足參與未來的社會競爭。

      難怪小寶總喜歡模擬“打架”,原來是在競爭跟挑戰中,體驗贏的感覺。

      懂,是愛的前提;懂,是教育的前提;懂,是管理的前提。不是孩子不夠好,也不是父母不夠優秀,而是我們的教養方式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