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種放下


這也是一種放下


        曾經,那麼執着地追求新知。比如,拿起一本書,特別是小說之類,一定要抓緊時間看完。看電視劇時,要一集一集不落下地往下看結束,捨不得中間某段的遺漏。

        記得兩個情景。一次是在一個比較長的進修期間,當時正熱播電視劇《紅縷夢》,公共場合看不到時,竟然跟同學尋找到某老師的窗外,隔着窗子隱隱約約聽着電視劇內容,後來被那老師發現,她熱情地讓我們幾個進她家去看。還有一次,正播放《排球女將》,好像有個人物形象叫小山純子,劇情很吸引人。回老家去,老家只有很少的人家有電視機,一個有海外關係的人家,他們多少年失去聯繫的兒子,葉落歸根,千辛萬苦回到了老家,他的父母早已望眼欲穿地盼不到兒子回來,先後作古了,但他的兄長弟弟還在,有他的接濟,那家族就成了村裏最早富起來的人家了,他家最先在村裏購買了很小的電視機。放映時,村裏一些鄰居就到他家觀看。我回去後,很希望他們也收看那個電視劇,我本沒有串門習慣,可爲了能否看到那電視劇的劇情發展,也厚着臉皮去他家湊了熱鬧。至於看到沒有看到,記不起來了,可執着的情景記憶猶新。那時,怎麼就對影視文學作品的下文,那樣地放不下,後文如何,總想能夠知道。

        如今變了,再熱播的電視劇,也沒有了曾經地執着,甚至不怎麼收看電視劇,就是偶爾看看,也減弱了對劇情發展的探究意識,不迷戀這個星那個星的。至於閱讀什麼書籍,也沒有了希望一口氣讀完纔可安心的氣概,有時間了多讀一部分內容,沒時間了少看一部分,就是幾天不看,也沒有了好似缺少了什麼的不自在的感覺。不像過去那樣,一定得知道後來怎麼樣了?那好人會有好結局嗎?故事的結局到底怎樣?打破燒鍋問到底的心思不強烈了。現在再怎麼刺激的劇情,有時也會波瀾不驚,安之若素,打動不了結了厚痂一樣的神經。故事再怎麼好看,也不可能再有如飢似渴,廢寢忘食般地刨根問底的心氣了。

        靜心省察,自豪一點說,能接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態,能放下不是希望發展的局勢。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種心態是進取心,求知慾,探索未知的意識在縮小,是這個年齡段精氣神的力量在回收的體現。

        順其自然吧,到哪個階段就享受哪個的特點,淡然地欣賞此刻的風景,有多少力,盡多少心,不強求,不要不務實際地異想天開。悠悠地行,慢慢地觀。就這樣,一切都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