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東遷

春秋時期自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起至三家分晉(公元前453年)止已經知道了來龍去脈。

那麼平王東遷中的平王是何許人也?這個平王原爲西周未代君主周幽王的兒子,也是被立爲太子的宜臼。因周幽王一時“糊塗”,決定廢掉太子宜臼而封自己另一個兒子伯服立爲太子。

宜臼逃奔申也就是他的姥姥家,被申、許、魯等國諸侯擁立,稱爲平王。申侯聯合犬戎、繒等勢力與前來討伐的周幽王和伯服大戰於驪山,結果被申侯所殺。後來,以虢公翰爲首的周室諸侯擁立周幽王之弟爲周攜王,這樣就出現了二王並立局面。

後來,晉文侯殺掉了周攜王,並和鄭、衛等國諸侯印平王遷居洛邑(洛陽),在這個過程中,秦襄公審時度勢而擁戴平王,因此受封爲侯。

歷史上對於晉文公、鄭武公、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不一樣的版本。有的說平王東遷是爲了“避戎”,有的說是了“避秦”,有的說是受逼於晉、秦、鄭等諸侯被強迫東遷的。


但從現實中,晉、秦、鄭都因護送平王東遷而得到好處:

晉文侯爲了表明擁護周平王的決心和鞏固既得利益,襲殺周攜王,結束了周朝長達十年的二王並立局面。《國語》亦有言:“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更爲實在的利益則是周王室默認晉國對河東地區的佔領權,也就是說,此後晉國所佔領的河東地區都算作晉國的領土。而河東地區全部歸入晉國國土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河東地區土地肥沃,人口衆多,若是納入晉國領土,晉國便會一躍而成爲一流諸侯國。春秋時期晉國國力的強盛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此相關。

秦襄公在此次事件中得到的利益堪稱是改變國運的起點。秦襄公以前,秦國還不是正式的諸侯國,充其量只能算是附庸,在西陲擁有一小塊領土,卻要整日擔憂戎狄的侵擾,長期在夾縫中生存的秦人十分渴望得到周王室的承認和支持。爲了褒揚秦國的忠心,周平王一次性就給秦國封了個“伯爵”,與鄭國的爵位相當。這還不夠,平王還賜予秦國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之地。岐山以西是虢國和犬戎的地盤,虢國是擁立周攜王一派的,而犬戎更是周王朝的宿敵。將此地區賜予秦國的言下之意即是周王室支持秦國將這兩股勢力納入囊中。這一次,秦國不僅得到了封爵還有了周王室做靠山,是最大的贏家,也是日後秦國稱霸中原的起點。

鄭國受封的時間較晚,在周宣王時期,茇始封君是送桓公,他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宣王的庶弟。周幽王時,鄭桓公在王室兼任司寇一職。鄭桓公死後其子鄭武公即位,因鄭武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所以,鄭國國羣經常在王室任職,直接參與王室事務。此外,鄭武公一直推行的東擴戰略計劃也得到了周王室的默認。鄭國在武公的帶領下,攻滅東虢國和鄶國,併吞並周邊的鄢、蔽、補、丹、依、弢、歷、莘等城邑。也正是有了這個發展機遇,才使鄭國日後有了小霸中原的機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