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詠贊譚嗣同

        在158年前的今天,公元1865年03月10日(農曆二月十四),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志士,譚嗣同,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衚衕邸第誕生。

          戊戌真國士,今日誕神州。
        喜劍善文任俠,乾坤漫步遊。
                    手橫刀劍笑天,
                    留下肝膽捍地,
                      豪情崑崙丘。
          只向直中取,無慾曲中求!

          喚大衆,圖維新碧血流
        捨身取義拋灑飛虹醒千秋
                    志存江山大業,
                    心繫
國民蒼生
                      只爲家國憂
          無雙譚嗣同英名萬世留!

        譚嗣同,1865年03月10日~1898年0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好任俠,喜劍術、善文章。從學於歐陽中鵠,博覽羣書,兼習西方自然和社會科學著作,對魏源、龔自珍甚爲讚賞。遊歷直隸(今河北)、陝甘、晉、魯、豫及大江南北等地,觀察山水風土,結交社會名士。對“器變道不變”的學說提出了批評:“器既變,道安得獨不變”,並且主張:“道,用也;器,體也。體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爲當時的變法提供了理論的根據。

        北京半截衚衕41號瀏陽會館,是譚嗣同在朝爲官時的故居,他也是在這裏被清政府逮捕的。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0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時年33歲。臨刑時大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後人將其編爲《譚嗣同全集》。

注:圖片源於網絡,若侵權告知即刪
詞牌名:水調歌頭·詠贊譚嗣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