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鄙之差

城市與鄉村之間有鄙視鏈,城市與城市之間也是如此。比如京滬港深,在中國城市羣中的第一流,謂之“超一線”,而成都、蘇州等又不甘於後,至於本埠哈爾濱市,由於地處東北,加之只能勉強算作三線城市,儘管有着共和國長子身份、計劃經濟時期重工業領航者的歷史榮光,今日也不得不接受來自網絡上的地域歧視。

對於城市的嚮往,我是自幼而起。我們那個小鎮,即使在最中心,也沒有二層及以上的建築。出生於村屯腹地的我,竟然還覺得鎮上繁華一些,只是因爲小街上有很多的磚瓦房——這足以使我羨慕,但只是羨慕而已,我是對我家的老五最鍾情的。我想說看明的是,擁有樓房,在九十年代初以前已經是城市的象徵。剛剛入學縣城高中的時候,我對自己居住的宿舍時一排黃色的樓房感到詫異,好在教學樓是三層的,讓人油然心生敬畏。

我們縣城甚至比不上附近那座因爲石油的後起之秀城市的一個個小廠區,不論街景還是富饒程度。我家附近有叫做採油五廠的,生活着衣食優渥、工作體面的石油工人、技職人員,他們常常用廢舊的傢俱和我們附近農村的人換取地道的農產品,土豆、豆角、玉米什麼的。說附近,實際上也有幾十裏的路程,小時候爸爸帶着我,趕着毛驢車,沿着村子東邊的油田公路現實向北走,到一個遠房親戚家歇息打尖兒,然後便到五廠的居民樓裏面碰運氣,於是就有了用了很多年的衣櫃和碗櫥。長得白白胖胖的油田職工幫我們自己搬運,對於他們可能也就是鍛鍊身體。我的鄉村與城市之概念如此深刻,就是因爲這都鄙之差太過強烈造成。

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班級的同學很自然的分成農村和縣城兩種。不說男生,現成的女生普遍年齡要小、皮膚要白、穿着要好、性格要開朗,在農村男生的眼裏簡直就是公主一般的存在。來自農村的女生也大不了幾歲,但是除了幾個家庭條件不錯的,多數都是滿臉菜色,我們稱之爲“樸實”,自覺的與那些明淨可人的城裏女孩劃清界限。——我們知道,我們的出路唯有學習,才能擺脫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

對於那個時候的我們來說,首都北京、最大城市上海這樣的都市是無法企及的,也不知道到那裏該咱們生活,就連到了省城哈爾濱,也對其城區的廣袤嘖嘖稱歎。彼時,1995年秋天的我,以爲世界的盡頭就是哈爾濱,直到後來,冰城的日漸式微,加上瞻仰了國內的大城市,乃至東京、首爾、迪拜,覺得哈爾濱跟這些光怪陸離的巨擘相比來說也類似上面說的都鄙之差。

可是,都市終究只是熱鬧和方便而已,也有不少的缺點。這是後來才認識到的,比如塞車、比如生活的巨大壓力,於是轉而想念粗鄙的農村生活。相信別墅是很多人的夢想家園,就是因爲既拜託了城市的擁擠,又可在小院中覓得一方田園。社會在日新月異的發展、生活越來越多元化,都鄙之差就不那麼明顯了。

幾次回到小時候成長的家鄉,以前那種困苦與無助的感覺已經蕩然無存;縣城倒是較之以前有小城鎮獨有的祥和,而附近那座城市的廠區由於資源枯竭不少成了空城;哈爾濱由於發展的滯後鄉土化有些嚴重,而如今的我即使置身世界頂尖的大城市,也沒有了第一次和爸爸去置換舊傢俱面對五廠樓羣的那種震撼。時代的發展使都鄙之差在縮小,在南方,有的鄉村交通便利、設施齊全,生活質量倒是,老城區無法比擬的。

我想,可能真正的都鄙之差還在心裏。我們不顧一切奔赴的城市,如今正在不斷的熟悉與共融之中失去神祕感,也斷不會給我們故鄉的感覺。若是這個季節在故鄉鄉村,還是兒時的自己,南風正吹拂着廣闊的大地,春潮湧動,萬物勃發,天地之間通透而博大-那本是最美的風景,但是當時卻心思神往,怎麼也想不到如今這份真摯的懷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