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每到春暖花開之時,人們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朱自清的這篇散文《春》。走在河堤上,走在柳樹下,走在花海邊,散文《春》裏面的句子,就會從學生、老師、學者,甚至是各路商販的口中呼之欲出。

《春》這篇散文出自一代文學大師朱自清的筆下。我們都太熟悉朱自清這個名字了,因爲朱自清這三個字似乎早已焊在語文課本上。我們可以在六年級學到散文《匆匆》,在七年級學到散文《春》,在八年級學到散文《背影》,在高一學到散文《荷塘月色》。這些散文都是屬於課上要講,早讀要讀,考試要考的內容,它們不僅向我們展示了朱自清的才華,還散發着中國語言的獨特魅力。

可是,朱自清真的只愛散文嗎?他寫散文的緣由是什麼呢?這些散文背後有他的哪些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的人生,探索這位文學大師與散文的不解之緣,洞悉他的人生態度和革命精神。

1898年,朱自清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父親朱鴻鈞給他起名叫朱自華。“自華”取自蘇東坡那句 “腹有詩書氣自華”。可見,父親對朱自清早就有了望子成龍的期待。

朱家是書香門第,父親朱鴻鈞是典型的封建大家長。在朱自清很小的時候,就被父親安排進入私塾讀書。傳統文化的薰陶,和父親嚴厲的規訓,讓朱自清逐漸養成了溫文爾雅、大方得體的文人氣質。

1916年,十八歲的朱自清少年得志,考取了北京大學預科。所謂預科就是指知識還達不到上大學的標準,但可以給予一段時間來補習。一年後,朱自清如願地成爲北京大學哲學系的一名新生。

在報考北大的時候,朱自清自作主張地改了名字。他把原來的“自華”改爲“自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這句話出自《楚辭 ·卜居》,朱自清明確自己的做人原則,廉潔正直。他希望自己即使處於污濁中,也不與他人同流合污,而是永遠地保持清白。

朱自清北大畢業之後,先後在多所學校任教,並在業餘時間進行文學創作。朱自清並不是只愛散文這一種體裁,他曾寫過近三百行的抒情長詩《毀滅》,還在1924年出版過詩集《蹤跡》。

在1925年,朱自清在胡適的推薦下開始在清華大學任教,主要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爲主。

1930年,朱自清開始爲葉聖陶主辦的雜誌《中學生》供稿。他所寫的散文通俗易懂,主要的受衆羣體就是中學生。漸漸地,朱自清的散文出現在國文課的必修教材裏。直至今日,朱自清的多篇散文依舊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

曾有人批判說,朱自清的文字過於淺白,沒有深度。關於這點朱自清早就做出了回答“能夠在作品中充分表現自己的,便是永久的。”朱自清那些直抒胸臆的文字,簡單明瞭的句子,充分地表達了他的情感,而這些情感是能永久存在於人世間的。

一篇《背影》,與父親和解

朱自清是散文大家,這已經是現代人公認的事實。可隨着社會的發展,朱自清的散文也遭受到了一些質疑和挑戰。網上討論最多的是散文《背影》裏,朱父爬月臺的場面。有人認爲爬月臺這樣的行爲,違反了交通規則,建議在課文中刪除掉。

這一場面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我們還需要了解《背影》這篇散文的寫作背景。只有充分地理解了朱自清寫文時的心情,才能懂得朱父爬月臺這一段,是文章中多麼重要的一筆。

散文《背影》裏面的故事,發生在1917年,當時的朱自清已經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學生。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散文中的開端,就交代了朱家禍不單行的人生轉折點,爲之後朱父的背影做以鋪墊。

父親朱鴻鈞在1915年,升任徐州榷(què)運局長,相當於現在的菸草專賣局局長。朱鴻鈞升官之後,悄悄在徐州納了一房姨太太。但這件事讓揚州老家的另一方潘姓姨太知道後,潘姓姨太就跑到徐州去鬧,還鬧上了當地的報紙頭條,成爲了一樁醜聞。

因爲這件事,朱鴻鈞被革了職,這也就是文中所說的“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由於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朱家開始沒落,祖母氣急攻心去世了。

所以,當朱自清回到徐州,他看到的是滿院狼藉。朱自清自小與祖母關係親近,對於因爲父親姨太之間的紛爭,而導致家敗人亡這件事,感到十分地氣憤。朱自清認爲這一切不幸的源頭,都來自於父親納妾這一舉措。爲此,朱自清與父親朱鴻鈞產生了巨大的嫌隙。

處理完祖母的喪事,朱自清準備坐北上的火車去北京讀書。而父親也要北上去南京謀生活,兩個人便同行。父子二人在浦口火車站分別時,朱父爬月臺給朱自清買了些橘子,讓他在路上喫。

當時父子倆的關係已經很僵了,所以父親爬月臺爲他買橘子的場面,並不能打動還在憤怒中的朱自清。

在接下來的歲月中,父子二人的關係越來越僵。作爲封建大家長的朱鴻鈞,不僅沒有體貼兒子賺錢的不易,更是利用人際關係,將朱自清作爲老師的全部工資都打在自己的賬戶中。父親這一舉動,讓原本不滿的朱自清對父親產生了厭惡之情。

朱自清作爲兒子也曾想主動緩和自己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他曾帶着妻兒回揚州老家看望父親。可固執的父親卻不肯讓他們進門。即使在家裏人的勸說下進了門,父親也不曾和朱自清說過一句話。

朱自清之所以寫下《背影》,選擇與父親和解,是因爲在八年後,朱自清收到了來自父親的信,“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此時的朱自清,已經是孩子的父親,他的內心是溫和的,是包容的。他選擇原諒父親過去的種種,想到了父親爬月臺,爲他買橘的背影。於是,他就提筆寫下了這篇散文。父子之間的一切恩怨都在朱自清的筆下,化作成過往雲煙。

在西南聯大教書,傳遞抗戰力量

朱自清的中年時期,處在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戰爭總是不斷地爆發,人們的生命被隨意踐踏。有些學生覺得自己看不見希望,朱自清作爲老師,一直在精神上引領着迷茫、不知所措的衆多學子。

朱自清早已經摒棄宣言,專翀(chōng)實際。他總是跟學生們說:“不要時時活在回顧從前的黃金年代,也不要時時等待將來的奇蹟,更不能及時行樂,現在是最可努力的地方。”

這其實也是朱自清對自己說的,在那個黑暗混沌的年代裏,他要守住的是講臺,是學生,是自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着清華大學南遷。到了昆明,朱自清成爲了清華、北大、南開合併的西南聯大國文系主任。

有的學生因爲抗戰而放棄學業,準備踏入戰場。朱自清會激動地給他們寫下“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對於抗日戰爭,朱自清從不悲觀。他堅信,沒有任何人能夠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戰勝一個數千年不死的民族。

文化,是無法被炮火所摧毀的。有些情緒悲觀的學生,會問朱自清,“社會這麼亂,將來怎麼辦?”朱自清只回答了一句:“誰讓你是中國人呢!”是啊,因爲我們是中國人,所以無數中華兒女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他們要守住自己的家。而朱自清和這些西南聯大的師生們,都躲在深山裏研究唐詩宋詞,因爲他們要守住自己的文化。

朱自清曾在西南聯大教書期間,寫過一篇叫《蒙自雜記》的散文。文中不僅描寫了蒙自當地的民風,更是寫出了抗戰期間人們的家國情懷。

蒙自的城裏最引人注意的是門對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對聯。蒙自百姓家門口的很多門對兒的內容都是關於抗戰的,這些抗戰門對兒多了就造就了一種氛圍。“叫在街上走的人不忘記這個時代的這個國家。”百姓們利用這種古老的形式宣傳抗戰建國,而朱自清把這種情境寫在散文中,流傳於世。

國難當頭,朱自清從未沉浸在與世無爭的心境裏,他教授國文傳承中國文化,他寫散文表達百姓抗戰的決心。朱自清的一腔愛國之情永遠在他的筆下流淌着,而他自己的心也與民族的命運緊緊相依。

朱自清的後半生一直都在教書中度過,長期的伏案教學和飲食不規律,讓他患有嚴重的胃疾。朱自清沒有治療的費用,只能寄期望於抗戰勝利。他想着只要勝利了,一切就都會好起來的。

抗戰勝利後,朱自清的背早已駝了,腰也彎了。回到清華校園的朱自清,胃病癒發嚴重,甚至會在課堂上發生胃痙攣。他本來就很瘦,只有九十斤,後來又瘦到七十八斤,但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工作。他時常自語,“來不及了”,“時間不夠了”。

1948年,五十歲身體不足八十斤的朱自清,離開了他熱愛的世界。

朱自清用一生的追求與奉獻,回答了散文《匆匆》中最後的那一連串追問,“我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爲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朱自清並沒有白白走這一遭,他沒有辜負時間,沒有辜負國家,沒有辜負成千上萬的學生。他留下的一篇篇優秀散文,成爲了一代又一代學生的精神旗幟,爲衆多人提供了友愛又堅定的信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