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莊子·知北遊》中解讀智慧與思考

在《莊子·知北遊》中莊子對話黃老堪稱經典一絕,莊子的“道在屎溺”給人們留下來極爲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人們把莊子與東郭子的對話,簡單地詮釋爲道無處不在。其實“道在屎溺”只是一個引子,引出了莊子呼喚黃老學派迴歸道本的真切期盼。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老莊與黃老。道家發展到莊子時代,分化成了老莊和黃老兩大流派。老莊是以莊子爲代表的道家正統,完整繼承了老子的哲學思想。黃老之說,緣起田氏代齊。公元前386年,陳國後裔田和篡位獲封齊候,取代姜氏成了齊國的合法國君,史稱田氏代齊。爲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田氏追根尋緣,捧出了自己的始祖黃帝,而姜氏的祖先則是炎帝,於是黃帝戰勝炎帝而得天下的傳說,便成了田氏代齊的法理依據。另外,田氏來自老子的故鄉陳國,素有崇尚老學的傳統,因此,黃帝加上老子便誕生了黃老之說。到了齊桓公的年代,齊國開設了稷下學宮,廣納賢才高士,黃老之說作爲齊國的官學,在稷下學派的推動下得到了空前發展。莊子《天下篇》中提到的彭蒙、田駢、慎到一支和宋鈃、尹文一支都是稷下學派的代表人物,也被後人認爲是黃老之說的開山鼻祖。但莊子卻認爲“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更不認爲宋鈃、尹文是道家的傳人。


道在屎溺就是和光同塵。東郭子問莊子道在什麼地方(惡乎在),而且要言之有據,(期而後可;期,本意期盼,這裏作令人信服解。)於是莊子開出了個清單:在螞蟻裏(螻蟻),在稻草裏(稊稗,讀提拜),在磚瓦里(瓦甓,甓讀屁),最後乾脆說在大小便裏(屎溺,溺音義均同尿)。生動形象,讓人過目不忘。其實,這是莊子在轉述老子的道論。請看《道德經·第四章》老子原話:“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淵兮,是說滿滿的到處都是道。似萬物之宗,是說世間萬物都彷彿成了道的身影;宗通蹤,表示蹤影,不是宗祖的意思。接下來的四句是對萬物之蹤的具體舉例:挫其銳,是說道在一切力量之中,它能夠挫敗一切銳氣;解其紛,是說道在一切智慧之中,它能化解一切紛爭;和其光,是說道在一切光亮之中,它照亮了天地也明亮了心靈;同其塵,塵是最小的物質,就是說道在一切物質之中,它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老子的道,充斥整個精神和物質世界。老子的和光同塵,就是莊子的道在屎溺。和光同塵,今天已成爲成語,但其釋義卻一直在被誤讀,被說成是收斂你的鋒芒而混跡於大衆,要夾住尾巴做人。道家的智慧被活生生關進了儒家中庸的黑匣子裏,奪去了它那耀眼的光芒。


從而,也充分道明瞭什麼爲智慧,且,人只有勤思考才能現良機。


道,在世人眼中是那麼的高深莫測,難以尋覓,然而莊子卻不這樣認爲,在莊子看來,萬物皆因道而生,那麼萬物之中皆有道的存在,道不僅蘊含在日月星辰之中,也蘊含於螻蛄、螞蟻之中;不僅蘊含在大海山林之中,還蘊含於稻田稗草之中,甚至蘊含於瓦礫、屎溺之中。因此莊子主張,悟道不一定非要去玄妙幽深之處,只要用心去體悟,哪怕是微賤之物也能給人以大啓示。


莊子的“用心體悟”說穿了就是要勤于思考,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機會。


有位文學家說:"一個真正能思考的人,纔是力量強大的人。"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爲萬物之靈,正是因爲人類頭腦發達,善於思考。因此,一個人要想變得更好、更優秀,就要學會動腦筋、勤思考,把凡事用腦去想、用心去悟培養成一種習慣。有些人很怕動腦子,一讓他想問題,就皺眉頭,就逃避,總想做個喫現成飯的執行者。其實,思考並不是什麼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種積極的態度。我們可以培養出對思考的興趣,一旦把思考養成一種良好習慣,我們就能從中體會到思考帶來的無限樂趣與成就感。


善於思考者總能從平常之事中發現對自己有利的機會。很多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事物,實際上卻存在着共同之處,只要用心就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很多時候,優秀與平庸就因此而拉開了距離。同時,這就是聖人之所以爲聖人的原因。


所以,我們無時不刻都要養成勤思考的習慣,多從凡塵俗事中發現不凡的地方,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維,才能更加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