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渺小

"如果再看一眼那個光點,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所有。你所愛所知的每一人、所聽說乃至所存在過的每一人,都在小點上度過一生。歡樂與痛苦,宗教與學說,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創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情侶、父母、兒童,發明家和探險家,崇高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耀眼的明星,至高無上的領袖,歷史上所有的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裏--它僅僅是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卡爾薩根

                                                 

這便是著名的《暗淡藍點》照片,是1990年旅行者一號被土星引力拋離太陽系時回頭給地球的留影,當時它距離地球已經達到60億公里,地球僅僅是個不起眼的淡藍色小點。現在旅行者一號已經距離我們200多億公里,以光速傳輸的通信,也需要10多個小時才能到達。但是,如果旅行者一號要真正飛。出太陽系,還得幾萬年.…………這已經是人類飛行器目前所能及的最遠距離。


而在銀河系內,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超過1000億顆,銀河系在目前人類可探測的宇宙內,也可能僅僅是幾萬億分之一。因此,在浩瀚的宇宙中,如果整個太陽系勉強算得上一粒塵埃的話,地球則只是塵埃中的一個基本粒子。

但就在這個叫地球的基本粒子裏,一種叫人類的生物,爲了搶奪地盤,不惜殘殺同類,從古至今。


人類在那顆叫太陽系的塵埃中的一顆基本粒子裏出現的百萬年歷史,在宇宙的尺度上,也僅僅是一瞬間。


隨着科技的發展,人們明白了動太陽而移羣星的不是愛而是萬有引力,然而宇宙的神祕和浪漫只增不減。


從59億千米外的距離看過來,地球只是一粒小小的,暗藍的像素。而以宇宙的尺度來看,這段驚人的距離本身也只是微乎其微的一個點。卡爾薩根用《暗淡藍點》前四章的篇幅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生命甚至地球的誕生只是宇宙中的偶發事件,人類也並不是宇宙的主角,而是附着在地球表面的薄薄一層生物體。人類對宇宙瞭解太少,傲慢太多,竟在潛意識中認定宇宙爲人類而造,沒有人類的宇宙荒蕪而無意義。直到人類開始探索宇宙,從外部視角不帶主觀色彩地觀察地球和其他行星,我們才從航天器傳送回來的信息中看清了自己的影子——宇宙不在乎,宇宙本身不需要意義,人類的文明、歷史、科技都只是宇宙新生的一隻觸角。

但作者並不是爲了表達人生的虛無和無意義,也並非鼓吹消極的世界觀。與上述事實的表層含義相反,生命儘管脆弱,但卻是宇宙無限可能性碰撞出來的奇蹟。科技的發展挑戰了人們根深蒂固的世界觀,但人類想要認識自己的本能從未改變,從宇宙的視角凝視人類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人,認識你自己!爲了認識自我,我們研究歷史,我們揚帆遠航,我們將目光投射到每一個未知的角落。放下根深蒂固的傲慢和對未知的恐懼,宇宙並不可懼,而是蘊藏無限浪漫。儘管我們對它知之甚少,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宇宙是我們的來處,也將是我們的歸宿。這片廣袤的神祕裏存儲着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承認自身的渺小是探索無盡浪漫的第一步。


卡爾薩根用富有哲學思考的筆觸來解釋人類探索宇宙的方式,把目光拓展到人類的過去和未來,充滿了想象力和浪漫的畫面。書中描述的浪漫不止是其他星球上紅色或紫色的天空,甲烷構成的冰山或是輝宏璀璨的星雲,不只是超出了人類想象力的宇宙奇觀,還包含了人類必朽的肉身和不滅的探索精神之間的激烈推搡。

人類的文化中,探索者的傳說永不缺席,我們有夸父逐日,有奧德修斯遠航;有精衛填海,有西西弗斯和他的巨石。作爲探索宇宙的先驅,旅行者號探測器是我們人類爲自己創造的神話。這些航天器和它的創造者們驚人的類似,脆弱渺小如嬰孩,在無法衡量的時間和空間裏顫顫巍巍地向新世界邁出一小步。


一千年過後,一萬年過後,也許人類文明歷經磨難早已失落。先民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裏,或許會有這麼一位英雄。它因先民的探索的本能而生,汲取人們追根尋底的執着信念,勇敢地離開了舒適的母星,向無盡的太空飛去,永不回頭。它在宇宙浩蕩的懷抱裏孤獨前行,在無盡的歲月裏飽經風霜,變得衣衫襤褸,失去了存在,失去了記憶。在爲宇宙這場宏大歌劇貢獻過一點點浪漫之後湮滅,化作一粒遙遠的星塵。


但是,如果有一天人類走向滅亡,數萬年之後還有什麼東西能證明人類存在過嗎?

建築會在時間的力量下會被撫平爲風沙,人類的骸骨會在地表下化爲土壤的肥料,假如此時有高級文明要製作宇宙文明名錄,人類難道真的只能被遺忘嗎?


事實當然不會如此,在距離地球235.4億公里遠的地方,旅行者一號探測器攜帶着人類的信息正在前往更遠的星辰大海,它是人類有史以來飛行時間和距離都最長的探測器,至今仍然會定時向地球傳遞相關信息。


旅行者一號的一生是傳奇的,它曾爲人類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數據和影像資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張照片則是它向太陽系的最後一次回眸,這張照片與科研無關,與地球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每個人有關。


早在天文望遠鏡還沒有誕生之前,古人就發現夜空中常會有五顆行星規律的在羣星之間穿行,並把它們稱爲行星,這五顆行星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水金火木土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只知道包括地球在內的六大行星。


天文望遠鏡誕生後,人類發現了邊緣的天王星,它距離太陽很遠,所以反射的太陽光也很弱,用肉眼不可能觀測到它,隨後天文學家又通過天王星的軌道異常,發現了最外圍的海王星。


步入航天時代後,人類得以用探測器對內太陽系的行星進行近距離觀察,然而那些靠外圍的四大行星距離地球較遠,在技術原因下當時人們依然對它們知之甚少。


上世紀70年代,一次偶然的事件,把絕佳的機會擺在了人類面前,天文學家發,不久之後木星和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將同處一個大區域內並持續一段時間。


探測器利用行星之間的引力效應可以耗費較少的燃料在一次任務內近距離觀察四顆行星錯過這次機會就要等到22世紀了,於是NASA在1977年先後發射了旅行者二號和旅行者一號,旅行者一號在孕育初期本來屬於“水手計劃”,不過近處的行星沒有什麼有價值的任務了,於是就被轉移到了緊急的旅行者計劃裏,讓它去探索更遠的行星。

雖然旅行者一號晚於旅行者二號的發射時間,但它升空後的初速度更快,不久後就超越了旅行者二號,旅行者一號按照計劃依次觀察着行星,它首次帶人們近距離看到了木星的大紅斑,還看到了木星背陽面閃耀的極光。


在對木星系統進行了詳細觀測後,旅行者一號利用木星的引力飛向土星,人類得以首次仔細觀察到了神祕的土星環。


土星系統的另一個重中之重是土衛六,它被濃厚的大氣層覆蓋,星球上極有可能存在生命。旅行者一號同樣也對它進行了觀測,不過這並不在原本的計劃中,致使旅行者一號偏離了預定軌道,此時的旅行者一號已經超過了太陽系逃逸速度,將不可避免的衝向宇宙深處。


1990年,旅行者一號升空13年以後,NASA對它下達了最後一道指令:回望太陽系並拍攝它任務生涯中的最後一張照片,即這張著名的“暗淡藍點”。

通過資料來看,這時的旅行者一號和地球相距60億公里左右。這樣的距離對人類來說遙不可及,但在宇宙的尺度下卻遠沒達到光年的萬分之一,在我們眼中巨大的地球,此時變成了一個毫不起眼的點,在整個照片中只佔了0.12個像素點。


我們一直都知道宇宙很大,人類很渺小,但卻從未如此直觀的感受過。在漆黑的背景下,地球顯得如此脆弱和易碎。沒有藍色的海洋和白色的雲層,沒有任何可以辨識的特徵,只是一個小小的光點。


人類就依附在這樣一個星球上,這是我們目前爲止唯一的家園。


旅行者一號的旅程還在繼續,不過不久後它將與人類徹底失聯嗎,旅行者一號的電力源自同位素溫差發電機供電系統,裏面裝配了三塊鈈-238放射性同位素電池,鈈-238的半衰期是87年左右,它能使旅行者一號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能夠和人類保持聯繫。


雖然半衰期長,但總有一天能源會耗盡,現在旅行者一號還能間隔的保持聯繫已經遠遠超過了科學家的預期。

當前的旅行者一號已經關閉了大部分設備,它也沒有辦法再爲地球拍一張遠景照,如今的旅行者一號已經飛出235公里之外,在這樣的距離下回望時,我們已經徹底看不到地球了。


縱使旅行者一號最終會消失在茫茫的宇宙,它攜帶的金屬唱片依然清晰的記錄着人類文明的信息,其中包含了太陽系的位置以及人類的各種語言的問候語和人類基本特徵。


或許終有一天旅行者一號會在某個不知名的星系被攔截,外星文明得以瞭解到宇宙中還有一個渺小又偉大的智慧生物種族。


而這個渺小勤勞又偉大且又智慧的智慧生物種族,從未停止過探索,一直都在無止境的尋求探索,尋找更久遠的意義所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