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麼人都要聽音樂

聽到一首曲子,叫《溫柔的好天氣總和你一樣,止不住的讓人心動》。我嚴重懷疑這是不是名字,雖然清新但節奏感有些過於外露,聽了一遍還是刪了。

記得曾經在邁阿密一家多數人都穿的略微正式的餐廳喫飯,我和朋友因爲一開始只想去海灘玩而沒準備正式衣服卻臨時起意去喫飯,結果是唯一兩個穿着拖鞋、沙灘短褲和T恤的亞洲面孔,站在人羣中格格不入,好在那邊的氛圍很包容,並未遭受到特別待遇。不知道爲何會想到那次經歷,喫的什麼完全不記得了,但此尷尬的狀態歷歷在目。其實周圍人也並未過多看我們,自己不覺得尷尬......別人怎麼樣我們並不太關心。當然,這並不是個值得提倡的行爲,如果要去規格、格調較高的地方喫飯或聽音樂會,還是要提前準備好合適的服飾。

禮貌或者禮儀這個東西重要麼,這麼問可能還不夠妥當,應該問,它處於人類社會生活的什麼位置和程度纔是適宜的呢。在社會生活中,我常常看到一些人過分的禮貌,反而顯得假裝和刻意。那麼這種假又是怎麼來的呢,背後原因一定是社會性的,多半依然是對於他人的戒備,同時我們又希望獲得一些好處。換言之,當我們結實新的陌生人時,出於利益的考量希望獲得什麼,但同時,如果最終沒獲得什麼,也希望不要得罪對方——一種謹小慎微同時充滿算計的行爲方式。

接下來按照我們習慣思維,必然有人說,這很好,或者這太不好了。這個思維本身就很不好,它的弊病在於依然是功利思維評判出來的所謂的好壞機制,好,就照着做,不好,就摒棄。依然簡單依然粗暴,缺乏創造性,同時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作爲人本身的魅力體現。

迫於現實生活壓力,人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算計、應該追逐利益,這是我絕對支持和贊成的。但同時人最好不要只活在這一條線。有一種傳統的說法,叫“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或者說年輕人要學孔子,等到了中老年就學學老子,諸如此類。這是某種糟粕的思路,很容易讓人陷入單一性;當然,這樣活着對於上面的人來說方便管理,但對於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來說就顯得不太公平了。人首先應該充分探討的問題是如何把自己分成多份,例如在一個自己裏將其分成努力奮鬥的自己、追求高審美高思想的自己、在社會中左右逢源甚至有些油滑的自己等等。當然這很費勁,但感悟也更多,人生也會更充實;只是難免時而感到分裂,但總要好多單向性的生活。

上文提到的問題是需要探討的,與人探討,與高人探討,而非自己獨坐想出來的。誠如真實社會或世界所言,如此劃分自我的人是很少的,甚至是極少的,不過,我想這不會嚇住或難倒有信念和有理想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