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往中,高期待是一種什麼體驗?

作家劉墉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名叫小英的職場女性,一直盼着丈夫給自己辦一個盛大的生日聚會,這樣她可以大大的風光一回。

她一直興沖沖地等到生日當天的下班時間,丈夫都沒有任何表示。

原來那天丈夫工作特別忙碌,因爲加班弄得頭昏腦漲,把這件事早忘到了九霄雲外。

可是小英不明就裏,以爲丈夫不重視自己,在辦公室裏難過的哭了起來。

同事唐姐聽到她的哭聲,從自己座位上趕過來安慰,得知詳情後,請她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小英從此把唐姐當成了知音,生活中有什麼煩難都向她傾訴,希望得到她的安慰。

更是把她當成閨蜜,向其透漏了很多私人祕密。

突然有一天,領導把小英叫過去,劈頭蓋臉的批評了一頓。

小英暈乎乎的聽完,才發覺是唐姐告的祕,自己信錯人了。

原來,唐姐從未真心將小英當成朋友,更是利用她在領導面前表現自己。

小英知道真相以後,徹底的抑鬱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信任別人,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不得不嘆息小英的遭遇,真的很悲催。

可這種狀況的發生,歸根究底是誰的錯呢?是忙碌粗心的丈夫還是口蜜腹劍的唐姐呢?

或許丈夫和唐姐都有一點問題,但最大的問題在小英自己身上。

是因爲她把他們想的太美好了,在這兩段關係中她都要求太多,期待太高。

爲什麼我們總是在社交中不如意?

究其原因,是因爲我們在社交中對另外一方期待過高,總想對方按自己的心意表現。

當交往過程中,對方沒有按自己的心意行事,我們就會覺得失望,進而產生落差。

想到自己的付出,對方沒有相對應的回報,更是心寒。

卻忘了,生活中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不是你腦海中的人物,也不知更不必揣測你的心意。

所以,他不會完全按照你的意願,說你想讓他想聽的話,做你想讓他做的事。

在與人交往中,我們只需做好自己就行,不要太高期待別人的反饋,以平常心交往,以低期待要求對方,反而常常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若總是奢望別人高標準的迴應自己,勢必產生心理落差,最終傷害自己。

所以,不妨對伴侶的要求再低一點,對孩子的期待再小一點,對朋友的定義再尋常一些。

在社交中,高期待只會帶來傷害,低期待纔是正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