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戎夷解衣》/作者:邵明

——“爲衆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評李靜新劇《戎夷之衣》”

(網上截圖)

讀“經觀書評”上的一篇文章:“爲衆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評李靜新劇《戎夷之衣》”。“經觀書評”屬經濟觀察網,而觀察網屬經濟觀察報。我從經濟觀察報創刊就訂閱,直到退休,現在也常看“經觀書評”。下面是該書評的斷章取義——

『李靜的這兩支筆既相生相成,又相得益彰。“有一個人,在生活中經歷了漫長的貧乏與膽怯,卻在斷斷續續掙扎不休的寫作裏,看見了一絲亮光,保住了一點真心”。這是一個虔誠寫作者的自我寫照,更是一個害怕生活之人的自我救贖。寫作是黑暗中的探索,而誠實不虛的寫作必會遇見光。誠如聖人所言:“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系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因爲只有柔弱的心靈才能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艱難,只有高貴的靈魂才能身臨其境洞悉內心的奧祕,而悲天憫人也一定是這種作品的基本氣質。

李靜的新劇《戎夷之衣》當如是觀。倫理兩難困境常見於情義或情理,忠義或忠孝不能兩全的種種傳統故事,《戎夷解衣》(《呂氏春秋·恃君覽第八·長利》)便是其中之一。~』

我對典故總是知難而退的,只有在追根溯源時纔會上百度查閱一下。你看,要讀懂“爲衆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評李靜新劇《戎夷之衣》”一文,必須要瞭解《戎夷解衣》這一典故的來龍去脈。這好像是帶着問題學典故,還有點活學活用的味道。

《戎夷解衣》的典故與譯文——

典故——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門。與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愈甚,謂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也,爲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子與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戎夷太息嘆曰:“嗟呼!道其不濟夫!”解衣與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譯文——戎夷(人名)離開齊國去魯國,(遇到)天氣非常寒冷但是卻在城門關閉後纔到。和一個弟子一起住在野外,天更加寒冷了,(他)對弟子說:“您給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給您衣服,您可以活。我是國家有名的學士,爲了國家 而捨不得死。您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愛惜。您把您的衣服給我吧。”弟子說:“既然是小人,又怎麼可能會給國 家有名的學士衣服穿呢?”戎夷嘆息道:“唉!世道這麼頹敗嗎!”脫下衣服給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他的)弟子便保住了性命.

書評的尾聲——李靜用一齣戲劇將封印嚴密的歷史撬開一絲縫隙,我們藉此認識到,在時間的洪流裏,人世間確實發生過一些事。寫作《戎夷之衣》,作者旨在提醒我們對腳下的土質要有清醒的認知,“勿以如此立體的良心自譴,美化一往無前的惡者。勿以惡者遍佈地面,而不信天上有不滅的光。”也正因了這提示,我們纔有可能經過努力,看到爲衆人抱薪的戎夷們不會凍斃於風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