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生產的產品過剩,供大於求,日本作爲一個島國,本身資源匱乏,市場狹小,無法消化如此多的產品,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對外輸出商品和資本輸出,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開始侵略擴張,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

當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認爲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向清廷表示對中國出兵決決無他意,誘使清廷出兵朝鮮。但當清軍入朝時,日本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等爲名大軍入朝,於7月25日突襲中國北洋艦隊,挑起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

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戰爭爆發前,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主戰。慈禧太后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

這裏我想說幾句,日本侵略中國的目的很明顯了,不可能談和了,只能出戰了,還有都什麼時候還想着辦六十大壽,國家重要還是個人的大壽重要,慈禧還挪用了兩千萬兩白銀北洋水師的軍費修建頤和園,從而導致甲午海戰失敗,你說一個國家交給這樣的一個人統治,再強大的國家不滅亡纔怪呢。

甲午一戰,日本成爲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的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佔領朝鮮、臺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爲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嚐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大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爲強大,爲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甲午海戰失敗標誌着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失敗,割地賠款,主權淪喪,列強資本掀起瓜分大清這塊大蛋糕狂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