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和通縮:宏觀經濟離不開的話題

「今天是木子讀吧陪你的第1117天」

關於貨幣發行量,繞不開這樣一對“兄弟”: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可以說,通脹和通縮是貨幣發行量這個“水龍頭”的兩端,開關就在央行的手中。

當一切與經濟有關的問題投射在我們普通人身上時,就會以這兩種形式體現,但通脹並不等同於簡單的物價上漲,通縮也不能直接和經濟蕭條畫等號。在深刻理解這兩個名詞之後,相信經濟學的一些現象在你眼裏將會和之前大不一樣。

1971年,黃金與美元脫鉤後,通脹成了世界經濟的普遍現象,市場經濟國家幾乎沒有不通脹的。通脹是指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了經濟實際的需要,從而引起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持續上漲。簡單地說,就是過剩的貨幣去追逐有限的商品,貨幣太多了,商品就大幅漲價,我們手裏的錢就越來越“不值錢”了。

通常情況下,貨幣總量和商品的數量應保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之中。但如果央行瘋狂地印鈔,讓市面上的貨幣總量嚴重高於商品價值,就會出現貨幣大幅貶值,商品就會大幅漲價。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通脹的感覺應該也是很明顯的。比如在1990年,10元錢或許可以買到10斤豬肉。而如果把錢存進銀行,存到2020年,以每年5%的利息計算,在不考慮複利的情況下,10元就變成了25元,現在這25元還能買10斤豬肉嗎?顯然是不能的。

你會發現,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放在銀行裏雖然數量沒有變少,但買到的東西卻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偷走”你財富的就是通脹。所以,通脹要麼就是商品變得太少了,要麼就是錢變得太多了。

相反,通縮是指貨幣的數量大幅減少,或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下降的現象。一般認爲通脹率低於0,也就是負的通脹率時便會發生通貨緊縮。通縮是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會使貨幣升值,實際購買力上升。而物價下跌只是通縮的一個表面現象,本質上通縮反應的問題是產出過多,有效需求不足,供需失去平衡。

我們國家的“房住不炒”政策,實際上也可以看成是對當前全球經濟局勢的一種必要應對。當“一帶一路”倡議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的時候,當中國不再以低價商品換取他國信用貨幣的時候,甚至開始向外輸出人民幣信用換取別國商品和資產的時候,以美國爲主導的全球化的遊戲規則,就真的要改變了。

既然說到通脹和通縮,就離不開CPI和PPI這兩個價格指數。從投資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用什麼指標去判斷通脹和通縮呢?這就要求我們會使用CPI和PPI了。

CPI和PPI是國際通行的用來衡量通脹的主要指標,是價格指標體系的核心構成部分,我們可以參考國家統計局定期發佈的CPI和PPI數據。

CPI表示消費者價格指數,又稱爲生活費用價格指數,是通過計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費的生活用品和勞務的價格水平變動而得到的指數。在計算CPI時,並不是把居民消費的所有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都計算其中,而是挑選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的一部分。

中國CPI調查的對象包括被選中的商場(店)、超市、農貿市場、服務網點和互聯網電商等,按用途劃分爲8大類,下設268個基本分類。簡單說,CPI就是市場上的貨物價格增長的百分比。公式爲:通脹率=(現期物價水平-初期物價水平)/初期物價水平。

CPI是觀察通脹的重要指標,但並不是說CPI漲得快就是通脹。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利用CPI判斷通脹的標準不同,也可以說是通脹對CPI的容忍度不同,通常發達國家的容忍度要低,發展中國家要高。市場經濟國家認爲CPI在2%~3%屬於可接受範圍內,而當CPI>3%時,就稱爲通脹;當CPI>5%時,就是嚴重通脹。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2010年至2021年,中國的CPI年均漲幅約爲2.5%,中國的通脹水平並不高,是比較溫和的。但在現實中,我們爲什麼會感覺到通脹遠遠超過了官方給出的統計數據呢?相信很多人都會感覺到物價上漲太快,錢越來越不值錢,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

造成這樣誤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這兩點原因:一是在CPI統計數據的結構中,不包含投資品的價格。也就是說,房價、股價等並不計入CPI中。因爲CPI反映的是居民購買並用於消費的商品,而不是投資品的價格變化,所以我們不能把房價的上漲與CPI進行直接比較。當然,房價對通脹是有影響的,CPI中計入了房租,房租變動會體現在CPI中。

二是CPI的統計項目中大多是原材料的價格,人力成本增長對CPI的影響比較小。因爲在CPI一級分類中的食品菸酒項目,統計的是豬肉、牛肉、蛋類、奶類等原材料或者半成品的價格,不包含完全人力加工後的成品價格,如豬肉類零食、各種糕點的價格等。也就是說,我們日常感受到的,與人緊密相關的消費品或服務的價格上漲速度很快,但這些並沒有直接納入CPI的統計中。

所以,我們需要跳出對CPI理解的誤區,不能簡單地將物價上漲與CPI的漲幅畫等號。

PPI表示生產者價格指數,是通過計算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所有階段獲得的產品的價格水平變動而得到的指數,這些產品包括產成品和原材料,可衡量某一時期各種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價格變動的情況。在我們國家,PPI一般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反映工業品第一次出售時的出廠價格變化,不包含稅費及運費。

與CPI一樣,PPI也是選取有代表性的部分產品價格進行計算。比如,選取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作爲調查對象,遵循按對國計民生影響大、生產較爲穩定、有發展前景等原則進行產品選擇,目的就是使PPI能夠儘可能充分反映產品價格變動情況。

CPI和PPI都屬於平均綜合指標,理論上,兩者的長期走勢是一致的。PPI作爲生產環節的價格水平指標,變化會通過產業鏈向消費端傳導,並表現爲與CPI大致同趨勢的變化。所以,PPI通常被看作CPI的先行指標。

說到這裏,我們就不得不再聊聊“CPI-PPI剪刀差”。在市場經濟的產業鏈中,各種商品的價格是緊密相連的,特別是產業鏈的上下游產品價格,會在市場作用下形成環環相扣的價格鏈條。上游產品的價格變動會作爲中游或下游產品成本的影響因素向下傳遞,最終傳遞到消費端。傳導路徑通常爲“上游原材料價格變化→中游加工品成本變化→下游商品價格變化→居民消費價格變化”。

價格在產業鏈和市場的傳導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市場運行順暢時,產業鏈各環節之間會呈現正常的上游向下遊的價格傳,就是前面說的PPI和CPI的整體走勢會大致相同。但現實是PPI和CPI的走勢很可能出現不一致,甚至兩者會出現背離較大的情況,這種PPI和CPI一個增速明顯快於另一個的現象被稱爲“CPI-PPI剪刀差”。

中國幾次比較典型的“CPI-PPI剪刀差”主要出現在2008年、2010年、2017年和2021年。2021年10月,CPI同比上漲1.5%,PPI同比上漲13.5%,“CPI-PPI剪刀差”達到12個百分點,創造了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新高。

正常情況下,無論企業如何選擇,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最後結果都是推高居民消費品價格,表現爲PPI對CPI的傳導。根據價格傳導規律,上游價格變化傳導到下游一般需要6~12個月。PPI若持續走高,不能及時將價格傳導至下游,也就是“上游通脹,下游通縮”,就可能會爲工業生產帶來成本上升、利潤降低的影響,對於毛利率較低的企業來說甚至存在虧損風險。

這種在價格指數上表現爲CPI走勢偏低,PPI走高,“CPI-PPI剪刀差”擴大。我們可以總結爲這四個變化:CPI和PPI上漲,通脹上升,經濟增速加快,如果上漲幅度過大,就會引發高通脹;CPI和PPI下跌,經濟發展放緩,如果下跌幅度過大,就會導致通貨緊縮;CPI上漲,PPI下跌,企業利潤增大,經濟將進入一個擴張期;CPI下跌,PPI上漲,企業利潤減少,經濟有衰退的危險。

總之,PPI和CPI作爲重要的價格指標,在宏觀經濟政策調節中備受關注,特別是CPI的變化,是利率調節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計算通脹的重要數據來源。

寫在最後

通脹就是增發的貨幣量比新生產的商品總價多,總體物價上漲,也就是商品的流通速度趕不上銀行印錢的速度;通縮就是增發的貨幣量比新生產的商品少,總體物價下降,也就是商品的流通速度遠超銀行印錢的速度,貨幣供給少,商品卻多了。

我們錢包裏的錢都是通貨,通貨的本質都是信用貨幣,其價值是人們賦予的,被人們創造出來就是爲了流通,而政府最終的目的是增加社會的總產出,讓經濟得到增長,並不是增加貨幣的總體數量。

我們不要談到通脹就只想到漲價,談到通縮就和蕭條畫上等號。在通脹和通縮的背後,國家會制定適當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調整經濟。可以說,從貨幣誕生開始,通脹就在吞噬着大衆手中的財富,但只有少部分懂得其中邏輯的人,才能夠察覺到這種漫長而隱蔽的財富流失過程。

所以,作爲投資者的我們來說,跑贏通脹和通縮不是我們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瞭解經濟現象背後的政策制定原因,以及這些政策會給我們的財富帶來哪些影響。

一個懂宏觀金融的人和不懂宏觀金融的人在投資時,起跑線本身就是不一樣的,也一定能讓你在投資過程中,體驗到淡定和從容。


GDP的三種計算方法

康波週期賦予中國的機遇

人民幣國際化的三個階段


專注運動+財富管理:關於19年運動更多的分享,請關注:木子讀吧,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健一生身,讀千卷書,行萬里路,2023與你一起見證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