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奔放的李白

李白的一生不是在遊歷天下就是在干謁王公,他的人生似乎過程的意義遠大於結果的價值。用句現代人好用的話說,李白永遠都在路上。他的初心當然不是要去旅遊或者流浪,而是要實現他遠大的政治抱負。早期的遊歷是爲了增長見識,干謁則是爲了尋找騰達的捷徑。目的是要“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他的志向絕不僅是步入仕途,獲得一官半職,求取一般的功名利祿,而是要輔佐明主“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最終彪炳史冊,名垂千古。

因爲志向異於常人,自然才華也要異於常人,行徑更要異於常人。李白的一切都顯得與衆不同。甚至他的身世都有些詭異。關於他的出身就有上十種說法,大都斷定其乃王族宗室之後,也有學者考證他是“西胡族類之深於漢化者”,或者漢之苗裔,胡之身軀的混血兒,只有個別說法認爲他是普通家庭之後。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爲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明曹學全《蜀中名勝記》雲:“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關於他的近代祖先,史料沒有任何記載。李白自己也很少提及,似乎諱莫如深。其祖籍爲隴西成紀,自己則出生在綿州的昌隆。李白絕對是個文學天才,同時也是個好學之人。五歲時即發奮讀書,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他自雲:“五歲誦六甲。”少年時即寫詩撰文,並得到當地名流的獎掖推舉。在讀書爲文之際,他還苦練劍術,任俠好武。後來還專門學習過縱橫術。十五歲時,他就開始了慢慢干謁之路,遊歷四川各地並拜會地方官長。在《與韓荊州書》中他說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因爲詩文上乘,又善於擊劍,且性格豪邁,胸懷大志,李白從來都是信心十足,不懼見任何達官顯貴的。

二十四歲那年,李白離開故鄉,順流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東下揚州,北上汝州,途徑陳州,至於安陸。在那裏,他完成了他的首次婚姻,妻子是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真正的大家閨秀,書香門第出身。那年李白二十七歲,從此在安陸安了家。雖然成了家,但尚未立業,李白的干謁之路也不會因爲成家而止步。在安陸,他曾多次謁見本州長史裴寬,希望得到援引。因爲長史之職責本就當爲本州甚至朝廷舉薦人才。一開始裴寬還很賞識李白,但因遭人讒謗,裴寬漸漸對李白開始疏遠。李白於是上書自白,但終爲所拒。雖然,但《上安州裴長史書》卻寫得氣勢磅礴,酣暢淋漓。他剖白心跡道:“願君侯惠以大遇,洞天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爲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遂之長途,白既膝行於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若用,我必有氣貫長虹之勢,易水訣別之勇。若不用,我便另尋伯樂,展翅翱翔。後來李白還拜謁過韓朝宗,同樣上了一封《與韓荊州書》,文章先是把韓朝宗狠狠地誇讚了一通,同時不忘把自己好好地自擂了一番,提出“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接着表白“知君侯推赤心於諸賢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願委身國士。儻急難有用,敢效微軀。”意思是你既有薦人用人的話語權,何妨幫幫我李白。若能助我一臂之力,我一定唯你馬首是瞻,全力效命於你。這兩篇自薦信,中有許多赤裸裸的拍馬話語,毫不含蓄避諱,當事人聽了必然如沐春風,而讀者看了卻絲毫不覺得低俗厭惡,反而覺得李白這人很可愛很磊落。像這樣大肆地討好權貴、毛遂自薦的行徑,恐怕也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出,幹得來。可惜那個裴長史和韓朝宗,沒有慧眼識英才的眼光器量,錯過了李白這個千古奇才,因爲李白這兩篇著名的自薦信,兩人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不識千里馬的不良名聲。

因爲沒有得到地方官員的推薦重用,李白索性前往京城長安,謁見宰相張說等王公大臣,但均無果。數年窮愁,潦倒長安,縱酒市井,落魄他鄉,李白最後只能鎩羽而歸。他東入開封,上嵩山,始生隱居之意。後下洛陽,訪友論詩,借道回到安陸家裏。構石室於安陸白兆山之桃花巖,耕田種地、讀書賦詩,過了一段田園生活。那年他30歲。

或是因爲出身之故,或是因爲不屑科考,李白一心想的是通過拜謁王侯乃至皇帝,直接進入官場,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考試和入幕這些唐朝士子們常常採用的入仕方式,在李白眼中都是屬於迂徐和緩的路徑,他是等不及的。要麼失意,要麼鯉魚躍龍門,直達高處,甚至直達天聽。正如他自己所言,“一經品題,便作佳士”,因爲他確有“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的才華,懷抱經天緯地之才,豈能蹉跎於低層下僚。一出場就要驚豔天下,一飛翔就是鷹擊長空。爲此,他不遺餘力地將干謁之路進行到底。

開元天寶年代,是整個唐朝最開明最鼎盛的時代,唐玄宗不愧爲一代雄主,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赫赫之功。爲了建設一個強大的帝國,也爲了成就自己千古一帝,他大量延攬人才,爲己所用,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正是因了當道者的開明,時代對人才的渴求,李白纔會堅持走干謁之路,而且他堅信能夠走通。在拜訪各路王公貴族和地方官長的同時,李白遊歷了江南、荊楚、中原,京洛等地,結識了一大批著名的詩人,像孟浩然,王昌齡等,與他們頻繁地酬答唱和。大約在他40歲左右,夫人許氏去世,他帶着子女離開安陸定居於東魯。與韓準、裴政、孔巢父等人常酣歌縱酒,吟詩作賦,時號“竹溪六逸”。

公元742年,因爲衛尉張卿和朋友元丹丘不遺餘力的推薦,李白得以獻詩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得到其高度肯定和讚譽。重要的是,李白還認識了賀知章。賀知章其時在詩文方面已經譽滿朝野,加上地位高崇,資歷極深,完全可以左右文壇風向。他一直熱愛修道,有着超然權勢之外的特殊身份,連皇帝都敬他幾分,王公貴族對他都高看一眼,他的人緣極好,關係也很深廣。所以李白認識了他,算是多年干謁找到了最對的人。那時李白虔誠前往賀知章修道的紫極宮,拜會了這位具有仙風道骨的前輩詩人,並恭敬地呈上多年的詩歌精華。賀知章對其中的《蜀道難》和《烏棲曲》極爲欣賞。李白華美的詩歌和卓然的風采令賀知章嘆爲天人,讚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甚至譽其爲“謫仙人”。一時李白之名盛傳於長安王公貴族之中。

天寶元年,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鼎力推薦之下,李白的詩作終於進入唐玄宗的法眼,而且唐玄宗一讀便驚歎其才華,欽慕其高義,立即下詔召見李白。42歲的李白終於迎來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皇帝詔令李白入京覲見。他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干謁多年,李白終於等到了最高層的迴應,叫他如何不欣喜若狂。但這也暴露了他的政治上的不成熟,稍一得意,非得大喊大叫,唯恐他人不知,如此不引起他人的嫉恨纔怪呢?但他可管不了那麼多,該痛快時就盡情痛快。進宮朝見的那天,玄宗降輦而迎,“以七寶牀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皇帝親自下車降階迎接還罷了,賜予飲食也不算特別稀有,但親手調製羹湯,這可是少有的歷史奇聞。放眼整個唐朝甚至歷朝歷代,似乎沒有哪個詩人享有如此殊遇。僅此一遇,就值得李白炫耀一生。

唐玄宗除了聽李白談詩以外,當然要考以當世之務,而李白多次遊歷兩京荊楚蜀地山東江南,足跡幾及大半個中國,非常瞭解社會人情,可謂見多識廣,加上飽讀詩書,學問博洽,所以對答從容,成竹在胸。唐玄宗大爲讚歎,當即詔令李白爲待招翰林,陪侍自己左右。每有宴樂祭祀遊玩,即令李白筆墨相隨,賦詩紀文。因爲詩文優美,詞賦鋪張,唐玄宗很是滿意,故李白常獲御賜錦袍美食。得侍皇帝之側,榮寵越衆,李白成爲萬衆矚目之政治新星,不知有多少文人士子羨慕嫉妒。但今日作《行樂詞》《清平調》,明日作《出師詔》《和番書》,李白對做一個專供頌文美詩的御用文人日漸感到厭倦,自己的政治才華根本無法得到施展,卻成了一個專業的吹捧頌揚能手,這讓志向遠大的李白情何以堪。於是他開始縱酒解愁,自我放浪,與賀知章等八人常相邀飲酒,號稱“酒中八仙”,每每酩酊大醉,天子呼之不朝。

有一次李白喝得人事不省,恰逢天子急召起草詔書,手下趕緊以冷水激面,方纔略爲清醒,竟然引足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是最得唐玄宗寵幸的宮人,朝中政要都對他巴結唯恐不及,李白卻對他當衆羞辱,這讓高力士懷恨在心,經常暗中斷取李白詩中易起歧義者,到楊貴妃面前去挑撥離間,楊貴妃因此暗恨李白,每次當唐玄宗要重用李白之時,楊貴妃總要想方設法攪黃,並多進讒言。慢慢地唐玄宗開始疏遠李白。李白見一時難有作爲,繼續下去恐怕還要遭到陷害,畢竟伴君如伴虎。於是主動提出退隱回鄉。唐玄宗對他還算仁義,准予賜金放還。李白短暫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身居至高層,終日陪伴天子,除了撰寫一些沒有多少文學藝術價值的應制詩文,政治上毫無作爲,李白的天庭之行,只能算是坐了趟過山車。

離開了官場束縛,李白又回到了當初的自由狀態。雖然他沒有實現遠大的政治理想,但因爲曾經得到唐玄宗的極度榮寵,皇帝爲之調羹的佳話早已風聞天下。李白在人們心中就像神一樣的存在,如果不是後來他在政治上犯了幼稚病,憑着他的傳奇經歷和蓋世才華,他完全可以徒身喫遍天下,受盡士子們的崇拜和禮敬。李白雖有遠志,但政治上其實是個很簡單的人,他把政治看到太純粹了,以爲只要滿腹才華,只要高層看中,就能如願以償。這兩者他都具備,卻以失敗告終,被囚還差點被殺。政治其實是很黑暗有時也很險惡的,需要懂得厚黑學,像李白這麼一個熱情單純的人,哪能處理得好各種關係。雖然唐玄宗這個代表權力最高層的人對他一開始很是喜愛欣賞,但架不住身邊一衆妃嬪宮人還有朝中羨慕嫉妒心懷叵測者的聯合讒毀排擠,他又不善藏拙隱晦,不善與人敷衍,趕出政治中心只是遲早的事,好在他自己也覺沒趣,主動提出回鄉,要是呆久了,沒準被那些陰險小人找個機會給報復陷害了。

從42歲進場,到44歲離場,李白在官場只呆了兩年,但是在最高層見識歷練的。離開政治旋渦對李白來說其實是上蒼最好的安排。從此之後,李白更是暢遊天下,他說自己“一生好入名山遊”,這下真是滿足了自己的願望。從長安出來後,他即開始進入漫遊生涯,正在此時,他才得與杜甫相見共遊,這是一個光輝燦爛時刻,兩個偉大的詩人實現了歷史性的會面,有人認爲這是太陽和月亮的交相輝映,其時著名的詩人高適也參與了聚會,像是閃爍在日月之旁的明星。他們暢遊梁宋,縱獵夢諸,談詩歌,敘情誼,不亦快哉。次年李白又與杜甫再遊東魯。並寫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後因懷念杜甫而寫下《沙丘城下寄杜甫》。杜甫也寫有不少懷念李白的詩篇。可見兩人的友誼是很深厚的。游完梁宋,回到東魯。未幾,李白又南下越中,金陵,並由揚州入皖,50歲時,李白纔回到了魯郡。數年之間,他足跡遍及東南地區的城鄉山水。

51歲時在梁苑迎來了他的第二次婚姻,這次的結婚對象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結婚也沒阻擋他遊歷的步伐,他北上邯鄲,幽州,在邊關學習騎射,登黃金臺痛哭。接着南下魏州,西北入汾州,然後回到梁苑。僅僅一年後,他又來了個東南遊,取道金陵入皖南到宣城。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攜家南下自梁苑經洛陽上西華山,到達宣城,然後進入吳越地區,不久與夫人隱居於廬山。這時永王李璘三次遣使相召,李白頭腦一激動,便欣然入幕,隨軍南下。豈知永王有覬覦天下之心,叛亂很快就被平息。李白受到牽連,以反叛之罪被判流放夜郎。好在名將郭子儀及時出手援救。郭子儀那時已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流砥柱,之前郭子儀犯事,李白幫他解決了問題。這次郭子儀投桃報李,拿出自己的職位頭銜作爲條件對他進行疏救。朝廷終於把李白赦免了。

自由了的李白心情大好,當即寫下《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愉悅之心一讀了然。被赦後,李白回到尋陽,不久又坐事下獄,夫人宗氏和一衆朋友奔走營救。剛好友人宋若思率領吳兵三千擬赴河南,經過尋陽,把李白釋放並闢爲行軍參謀,但沒過多久李白便辭職回家了。之後他主要在江南一帶遊歷,往來於嶽州、襄州、豫章、廬山、金陵和宣城之間。公元762年,李白在當塗養病,後病重,“枕上授簡”,將自己所有的詩文委託給族叔當塗令李陽冰編集。是年冬,李白病逝,享年62歲,去世前賦有《臨終歌》。可以說,李白畢生都在寫詩,直至人生最後一刻。而且他一生都在遊歷,是真正的行吟詩人。

李白的人生很簡約,只做了三件事。一是遊歷,二是干謁,三是寫詩。可以說,他基本上跑遍了整個大江南北,整個唐朝沒有哪個詩人做到像他這麼見多識廣。幸遇唐玄宗前他基本都在到處拜謁王公貴族,期望能夠一飛沖天,最後他成功了。雖然他沒做過什麼大官,仕途也及其簡略,但他卻直達聖聽,在最高權力代表面前晃悠了兩年,看盡了人間繁華。當然他一輩子做的最有價值的事還是爲史冊和後人留下了數百首精彩絕倫的美麗詩篇。

李白一生寫了一千多首詩,今存900多首,《唐詩三百首》收錄了他27首。他的好詩太多,幾乎篇篇精到。各類體裁他都兼善,古體、樂府、歌行、律絕無所不能,尤其以歌行及絕句成就最高。歌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絕句自然流暢,簡潔明快。盛唐詩人中,王昌齡號七絕聖手,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高適岑參歌行極佳,而李白一人在歌行和絕句方面皆可與他們分庭抗禮。李白詩歌的內容大多以描寫山水風光、抒發內心情感、朋友贈別唱和爲主,也有不少寫邊塞風情、宮女幽怨,或者同情黎庶、諷刺權貴的作品。李白的詩概括起來大致有幾個特點:一是思想的深刻性,二是情感的濃烈性,三是想象的瑰麗性,四是風格的飄逸性,五是語言的天然性。

李白的思想性隱藏在抒情與描繪之中,並不刻意,偶爾露崢嶸,卻令人體味無窮。比如那首著名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爲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因爲詩中帶着強烈的情緒,讀者容易被他的情緒說感染,而忽略了其中千古不易的道理。比如“人生得意須盡歡”“天生我材必有用”“古來聖賢皆寂寞”,看起來似乎是在自說自話,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人生的哲理,這些哲理到現在也還不過時,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常常不知不覺地加以應用。同樣,在《把酒問月》中亦現人生深悟: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月照今人,亦曾照古人,今人古人皆共同一輪月,由此自然引發人生苦短,不如飲酒的感嘆。這種參透人生的體驗就在李白描繪的景象裏,就看讀者能否瞬間捕捉到。這類藏在詩中的閃光思想比比皆是,像《上李邕》中的“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江上吟》中“功名富貴若長在,汗水亦應西北流”,如此等等,此中有真意,處處皆呈現。

李白詩中最爲飽滿最爲動人的是他濃烈的情感。他的很多詩歌並不表現特別的意義,但只一味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且毫不節制,激烈奔湧。如他的《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世道險阻,舉步維艱,乃至心緒茫然,然後自我激勵,重拾信心,詩中情感一波三折,變化多端,從低沉徘徊到熱烈奔放,極易抓住讀者的心導引讀者的情緒。他的《俠客行》也是一首熱情奔放的好詩: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爲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爲輕”,多麼豪邁,多麼快意,詩中透出的俠氣,英氣,直逼人面,讓人分明感受到詩人的英雄豪傑風采。這種直抒胸臆,氣勢充沛,盪滌人心,沸騰人情的抒情詩在李白的作品中實在是太多了,像《蜀道難》《月下獨酌》《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等皆是感情澎湃之作,大有一瀉千里之勢頭。甚至是一些送別詩也情誼深厚,感人至深。像《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贈汪倫》等。瑰麗的想象是李白詩歌異於常人的重要因素。沒有豐富的想象,就沒有深刻的思想,開闊的意境,更不可能發人深省,引人遐思。最能體現李白想象力的當屬《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中的場景意境都是他虛構設置的,極具浪漫性,宏大性。特別是其中那段似夢非夢,似醒非醒狀態下所見之景境,更是絢麗多彩: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他的想象不僅體現在意境場景上,還體現在使用誇張手法上。比如《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飛流三千尺,從九天傾斜而下,讓本來平常寫景的一首詩瞬間便成爲卓然於衆的傑作,這便是誇張想象的力量。還有他寫燕山雪花時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送別王昌齡時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寫自身愁情時用“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都出人意表,收到了難以想象的奇效。論及總體呈現的風格特徵,李白詩歌表現爲飄逸性。有人說他的詩中有豪放者,有飄逸者。其實二者有着內在的聯繫。豪放到極處自然飄逸,而飄逸必然自豪放始,看似又分別,實則爲一致。正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峯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爲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這首詩既可說是豪放又可說是飄逸,因爲詩中描繪了美妙的景緻,壯麗的山河,又寓寄着詩人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是以會呈現出豪邁飄逸的整體風格。他的《少年行》《塞下曲》也都體現了這種乍看豪邁瀟灑,細思飄逸自信的特色。李白詩歌在語言上的最大特點是清新明快,自然流暢,人人都可讀懂,卻絕不低俗淺白,正如他自己詩中所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爲天真直率,毫不雕琢,音律優美,節奏和諧,富有民歌氣息。如他的《靜夜思》: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還有《獨坐敬亭山》: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都近乎白話,孩童能識。但細細品味之下,深覺精練優美,意味深長。前者思鄉之情尤爲深切,後者閒適之情更加突顯。李白之詩,每個特點都超出常人,合在一處,更顯唯一。他和杜甫成爲唐代乃至整個歷史詩壇的高峯便不足爲奇了。時人後人對他唯有景仰,故而好評之聲歷朝歷代從未或缺。

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高度讚美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居易深爲李杜所折服:“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韓愈在《調張籍》推崇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蘇軾在《書黃子思詩集後》中感嘆道:“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黃庭堅認爲:“李白詩如黃帝張樂於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嚴羽《滄浪詩話》比較李杜二人云:“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爲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爲子美之沉鬱。”楊慎在《周受庵詩選序》定義道:“李太白爲古今詩聖。”王世貞雲:“五七言絕句,李青蓮、王龍標最稱擅場,爲有唐絕唱。”現代詩人余光中膜拜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一人就抵半個盛唐,余光中所言即使有所誇張,實不爲太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