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鬱頓挫的杜甫

唐代士子求取功名的途徑無非幾種:科考,從軍,干謁。但無論哪種,都離不開人脈關係,沒有高層人物的援引推舉,哪條路都走不通。即便是科舉考試,也要想方設法在考前將自己的詩文送呈給主考官品鑑,以獲得他們的賞識青睞,如此高中的概率纔會提高。所以在唐朝,那些能躋身仕途,獲得功名的文人墨客,多多少少都有些家庭背景,出身多是書香門第世家望族。像高適岑參王維韓愈白居易柳宗元等,莫不如此。只有少數詩人如孟浩然,賈島等人沒有什麼家庭依託,很難獲得施展抱負的平臺,即使進入官場也難有所作爲。但不管出身如何,那個時代的文人士子大多有着強烈的功名意識和遠大的政治志向。李白曾表示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杜甫則希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高適岑參等也有同樣的立功求名理想。只是每個人走的路子不盡相同,結局也差異極大。李白雖然好劍術和縱橫術,但他並不想從軍入幕。對於科考,他或是因爲家世有難言之隱,或是因爲不屑與普通士子爭勝,總之是堅決不參加。一輩子只走干謁一條道,確實也直達聖上,得以入朝。杜甫雖然才華蓋世,詩情滿懷,志存高遠,但考試卻並不在行,考了幾次都未曾考中。求取軍功,顯然他也沒有這方面的才能和人脈基礎。所以只有干謁一途了。

走干謁之路,杜甫還是有些先天條件的,畢竟他是官宦之後。他的高祖杜魚石是隋朝時的縣令,曾祖杜依藝是唐鞏縣令,所以舉家定居於河南,杜甫便出生於此。祖父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不僅如此,杜審言與初唐時著名的詩人李嶠、蘇味道、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所以杜甫不但是官宦世家,還是詩文世家。他曾在《宗武生日》一詩中自豪地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意思是說寫詩傳承是我家應有之義。這種家學淵源,確實給了杜甫不少底蘊滋養。杜甫的父親杜閒也曾做過奉天縣令。數代爲官,雖然都不算顯貴,但家底還是好於常人的。所以年輕時,杜甫還是生活很優裕的。特別是35歲之前,杜甫求學問道,遊歷天下,過了一段快樂美好的生活。

杜甫於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也就是他曾祖做過縣令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他和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杜牧同宗同源。皆爲西晉名將杜預之後,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一支,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一支。唐朝最負盛名的“大杜”“小杜”竟是一家人,杜甫說寫詩是他家的事,添了杜甫這麼個同宗的詩壇雄主,杜牧更可以說“詩是吾家事”。寫詩不僅是杜甫的家事,做官一樣是他家的素業。杜氏一門累代爲官,有武將,有詩人,長期的耳濡目染,杜甫從小就是要決心爲官的,但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志在匡濟天下,並不只是爲了圖取名利,顯耀於世。所以他纔會“窮年憂黎元”,爲了家國天下,“濟時肯殺身”。他的喜怒哀樂從來都是產生於時代的大背景之下,可以說,他是真正具有天下情懷和人民精神的文人士子。既然寫詩爲官是杜甫人生的應有之義,自小勤奮好學,志存高遠也就成爲必然。他七歲就能吟詩作賦,9歲時書法作品已有模樣,“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歲時,文章被人高度稱揚,以爲有班固楊雄之風。“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但他並非好安守靜之人,他曾說自己“一日上樹能千回”,說明他少小時是很活躍好玩的。而且他性格豪爽,嫉惡如仇,好與老成持重之人交友,所以他懂得時事世故相對較早:“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20歲時,杜甫結束了他的書齋生活,開啓了唐朝士子們都喜好的遊歷生涯。第一次漫遊,他南下吳越,歷時數年,“每趨吳太伯”“枕戈憶勾踐”。於735年回鄉參加“鄉貢”,並於次年到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名落孫山。第二次漫遊,他北上齊趙,過了四五年快意山水的生活,“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呼鷹皁櫪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鶖鶬”。在登泰山時他還寫下了著名的《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在詩中他表達了自己攀凌絕頂,盡覽羣山的雄心壯志,有着拿雲之氣勢,臨空之膽魄。那時,他還年輕,正意氣風發,總以爲有似錦前程在等着自己。不久,杜甫在洛陽與李白相遇,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風雲際會,兩個偉大的詩人終於相識相知,並相約同遊梁宋縱獵夢諸。如果兩人完美錯過,那將是中國詩壇的遺憾,也是中國歷史的缺憾。在梁宋,兩人如約而至,碰巧詩人高適也參與其中,三人結伴而遊,相互談詩論賦,成就了一段詩壇佳話。這是杜甫的第三次漫遊。那時李白已經譽滿天下,但被唐玄宗皇帝賜金還家,從此絕了仕途。杜甫還沒開始入仕,尚抱着一腔報國之志,尋找着入場的機會。而高適則落魄彷徨,一貧如洗。三人都未曾料到。若干年後,李白鋃鐺入獄,杜甫貧病交加,當年最窮困的高適卻出將封侯,成爲士子們眼中的表率。命運由天不由人,相聚時誰能預料後半生的走向呢?但同遊時,大家都是快樂欣喜的。

次年,杜甫在東魯與李白第三次會面。兩人互贈詩篇,飲酒談心,抵足而眠。杜甫深情地說:“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同牀而眠,攜手共遊,兩人感情可謂深厚。此後一別永訣,兩人各自展開自己獨特的人生,但似乎都不是很順利。35歲之前,杜甫因爲家境良好,得以壯遊天下。“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接下來的十年間,他輾轉困守在長安,所獲甚微。到長安後他又參加了進士考試,但依然沒有錄取。對於考試,他似乎並不擅長。於是四處干謁,奔走獻詩,但都未果。這些年奔走在京城,杜甫“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生活很是貧困辛酸。天寶十載,玄宗舉行盛大的祭祀典禮,杜甫預獻了《三大禮賦》,竟然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令其待制集賢院,參選備用,這讓杜甫很是高興了一陣子。因爲他知道李白當年也是因爲獻詩獻賦得到唐玄宗的激賞的。但他沒有李白的運氣,也沒有人像舉薦李白那樣賣力地幫他。他仍然在等候中蹉跎。直到四年後,杜甫終於等到了“河西尉”這一小官,但杜甫很不情願,“不作河西尉,淒涼爲折腰”,後被改任右衛率府兵曹,這不過是個僅能維持自身生計的卑微之職,杜甫的雄心壯志日漸遭到侵蝕消磨。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很快潼關失守,京城陷落,玄宗西逃,王公大臣四散逃命。聽聞肅宗即位,杜甫不顧安危,隻身北上,欲投奔靈武的肅宗,途中不幸爲叛軍所俘。好在他官位卑賤,無人看管。乘兩軍對壘之際,得以脫身西奔。在爲難之際,杜甫還能捨身相隨,肅宗或是出於感動,或是因爲用人之際,遂任命他爲拾遺一職,故世稱“杜拾遺”。至此,他算是正式進入了朝廷,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或許他永遠也無法靠近皇帝,入不了朝廷。但好景不長,他的朋友宰相房琯在對陣叛軍時指揮不力,吃了敗仗,肅宗將其貶謫爲刺史。杜甫仗義執言,爲房琯說了很多好話,引起了肅宗的震怒,將他貶到華州,後雖經宰相張鎬力救,但“帝自是不甚省錄”,杜甫從此再也沒有獲得重用,而他的老朋友高適卻在安史之亂中抓住了機會,積極建言獻策,得到幾任皇帝的讚賞,職位上節節攀升。但這段時間,杜甫因爲來往於華州洛陽之間,見聞了安史之亂後山河破碎之蒼涼黎庶生活之艱辛,寫下了許多諸如“三吏”“三別”這樣反映真實社會狀況的現實主義力作。

公元759年,杜甫對動盪的時局既失望又擔憂,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之職,攜家輾轉入川避難。在東川節度使嚴武的幫助下,杜甫於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從此闔家在蜀中定居了下來。幸運的是,他的好友嚴武恰好坐鎮蜀地,給了他許多生活上的關照,並薦爲節度參謀,後又延請他入幕,表爲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人稱其爲“杜工部”。嚴武是個文武皆能的一方諸侯,他和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詩歌極爲欣賞,兩人時有唱和。他雖然比杜甫年紀小了十幾歲,卻比杜甫在政治上成熟穩重得多。據《新唐書》載: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牀,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爲忤。甫於成都浣花裏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書雲杜甫燥急無器度,仗着跟嚴武關係好,喝醉酒時就言行無狀。嚴武去他的草堂看望他,他衣衫不整,接待隨意。嚴武皆不以爲忤。由此可見兩人關係非同一般,而且杜甫詩人的傲氣,嚴武政治家的涵養,皆可從記錄中一目瞭然。可惜的是,嚴武40歲便英年早逝,他的突然離世,讓杜甫頓時無所依傍。接任嚴武者是個粗人,杜甫無法勾通。不久蜀中大亂,杜甫欲往東川投奔老朋友高適,而高適又病逝。於是杜甫決定舉家離川。經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到達夔州(奉節),歷時近一年。在夔州,他得到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暫時定居於此。詩人的生命走向了尾聲,創作卻達到了高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歌。

公元768年,杜甫歸鄉心切,東出三峽。但因爲經濟窘迫和戰亂阻隔,杜甫輾轉於湖南嶽陽、潭州、衡州、耒陽等地,並順道登臨了著名的岳陽樓。公元770年,在由潭州前往岳陽的船上,一代詩聖隕落,終年五十九歲。杜甫的晚景很是淒涼,在貧病交加中寂寞離世。杜甫和李白是中國歷史上兩個最偉大的詩人,李白被譽爲詩仙,杜甫被譽爲詩聖。杜甫一生寫了1500多首詩,幾乎篇篇精美,其中膾炙人口傳傳千古的名篇數不勝數。在詩歌形式上,杜甫各體兼備,律詩、絕句、古體詩和樂府詩他都擅長,尤善七律。律詩在杜詩中最爲耀眼,其表現範圍極廣。詠史,抒懷、羈旅、贈別甚至時事都能入詩。律詩嚴格的字數和格律要求,讓一般的詩人望而生畏,但在杜甫手中卻能運用自如。他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變化萬端,卻又自然流暢,韻律諧美。合律卻不受束縛,對仗卻不露痕跡。律詩的佳作實在太多,俯拾即是。七律如《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登高》《蜀相》《客至》《野望》《閣夜》等,五律詩則有《望嶽》《春望》《登岳陽樓》《旅夜書懷》《月夜憶舍弟》《天末懷李白》等。七律且以《蜀相》爲例: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人深刻緬懷諸葛亮的顯赫功勳,更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膽忠心犧牲精神由衷敬佩,匡時濟世而不得,詠史感時唯長嘆。五律試賞《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篇被後人譽爲“盛唐五律第一”的傑作,寫於杜甫人生的最後歲月。詩中既有對無限乾坤和壯麗江山的由衷讚美,又有對時局動盪和自身遭遇的憂慮感嘆,詩意雄健奇偉又滄桑悲涼,格律對仗工整又不露雕痕。

新樂府詩方面,杜甫是承前啓後的集大成者。他發揚了漢魏六朝樂府詩的長處,又大力進行創新。中唐時元稹白居易領導的新樂府運動便是繼承了他的思想和風格。楊倫曾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爲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像《兵車行》《哀王孫》《悲陳陶》《哀江頭》、《洗兵馬》、“三吏”“三別”等皆是名篇。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鋪張記敘,迴旋往復,達到了該類詩歌的最高藝術成就。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述懷》《北征》《贈衛八處士》等。即便是他極少爲之的絕句,跟那些擅長此體的詩人相比也不遑多讓。像《絕句二首》: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第一首詩寫春景,意境優美,格調清新,自然曉暢,渾然一體,讀後令人如入畫卷,如沐春風。第二首則以景緻的熱烈反襯寄居的感傷,使得歸家返鄉之心更加急迫殷。杜甫詩歌的題材特別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全貌,從天地宇宙到山水田園,從動盪時局到民間疾苦,從遊歷見聞到漂泊生活,或詠史懷古,或敘事寄懷,或贈別酬答,時時處處體現着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故其詩被譽爲詩史。晚唐《本事詩·高逸》雲:“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爲詩史。”《新唐書》則稱:“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號‘詩史’。”最能代表他詩史精神的詩篇恐怕要算《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爲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

兀兀遂至今,忍爲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沈飲聊自譴,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羣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李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

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爲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這首詩寫於杜甫自京城長安到奉先探親的路上,記錄了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有記敘有描寫有抒懷有體悟。因爲有奢華生活與悲慘生活的對比,有客觀現實與憂慮情懷的交融,有表面天下太平與暗中山雨欲來的思考。所以通篇體現了一種豐富性整體性全貌性,具有詩史功能和特徵。

杜甫詩歌的風格,後人多以“沉鬱頓挫”形容之。這話出自杜甫的《進雕賦表》:“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乃杜甫自定義其詩之特點。他的詩歌風格其實是變化多樣的,但其主要特徵確實呈現爲“沉鬱頓挫”。清吳瞻泰在《杜詩提要》解釋道:“沉鬱者,意也;頓挫者,法也。”前者主要指詩歌思想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後者主要指詩歌聲調音律上起伏跌宕,和諧流暢,富有節奏。杜甫的詩歌大多都是抒寫家國情懷,社會現實,宏觀時事,從不表達小情小愛,即使有身世之嘆,也要跟天下時局或者山河氣象相關聯。所以每每讓人讀後有開闊高遠,氣勢宏大之感。最能代表“沉鬱頓挫”風格的莫過於他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被譽爲古今七律第一的詩作,確實是氣勢磅礴,視野開闊。雖然情感濃烈,卻悲而不傷。特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對仗工整,天然混成,關鍵還雄渾壯烈,蕭然高遠,非大胸懷大格局者不能道。杜甫詩中也有風格清新明麗者,十分可愛喜人。像《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詩記黃四孃家附近美妙春光,明媚動人。詩人對美景的喜愛之情和賞春的閒適之懷,只寥寥數句就躍然紙上。杜甫的平生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更體現了一種歡快明亮的詩風: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聽說朝廷打了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汴等州,杜甫欣喜若狂,一揮而就,寫下了這一痛快淋漓的詩篇。其時他正飄泊在西南天地間,但始終惦記着社稷安危民生疾苦。憂爲國家而憂,喜也爲國家而喜,杜甫確是個高尚的詩人偉大的詩人。

杜甫是個真正的的語言大師,他的詩歌語言精煉,格律森嚴,對仗工整,節奏鏗鏘,韻律和美。這一切都得自於他自己的勤奮錘鍊,他曾說自己“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具體來說,他的語言特徵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精準。他對於任何一個用詞都高度重視,反覆錘鍊,往往不可替代。黃庭堅說他“無一字無來歷”,主要是指他善於化用一切經典詞句。像二是清麗。他在《戲爲六絕句》中強調:“清詞麗句必爲鄰”。所以他的詩句往往顯得清新優美,富有形象性和想象力。像“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三言兩語,就神態畢現。三是自然。他的詩歌從不生澀枯燥,都是通順流暢的。他用詞都經過字斟句酌,但卻看不到半點雕琢的痕跡。加上思想深刻,意境雋永,所以往往容易記住。所以他的詩中經典詞句特別多。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句,描繪之雨清新可喜,爲人熱盼,語句本身又自然流暢,所以成爲千古吟誦之名句。四是通俗。他善於學習使用諺語俗話,但都經過精心改造,無跡可求。如“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完全是民間語言,用在詩中貼切自然,並無俗意。五是瀏亮。這主要表現在色彩明亮聲音嘹亮。因爲他的詩中詞句絢爛多彩,同時節奏韻律感又強。任何時候讀起來都朗朗上口,易記意誦。

杜甫的詩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鮮明時代色彩、強烈的情感抒發和獨特的藝術個性,在當時或不爲人所高看厚愛,但到了中唐,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即對其大力揄揚。韓愈高聲讚美道:“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論。”白居易說他的詩“貫穿今古,縷格律,盡工盡善。”元稹稱許道:“杜詩浩蕩津涯,處處臻到。”特別是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司馬光、黃庭堅、蘇軾等人對杜甫更是推崇備至。黃庭堅創建的“江西詩派”即以杜甫爲詩宗。司馬光雲:“古人爲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蘇軾在一衆詩人中推他爲第一:“古今詩人衆矣,而杜子美爲首,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宋葉夢得覺得:“詩人以一字爲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清彭定求認爲:“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於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爲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魯迅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裏似的。”他還高度稱讚道:“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中唐之下,詩家名流對他基本都推崇敬仰,學習借鑑。

杜甫的一生基本可以分爲讀書、壯遊、困守、仕宦、漂泊、貧病六個階段。前半生過得比較優遊,後半生很是坎坷。而詩歌則老而彌辣,窮而愈工。斯人已去,卻長留人們心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