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長衫

“如果沒有上大學,好我一定會心安理得的去打螺絲,可是沒有如果。”

這是最近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高學歷彷彿成了孔乙己的長衫。經歷過高等教育,但是在現實工作中,難以實現抱負的我們自己,彷彿成了孔乙己本人。長大了發現書中人物可能映射出自己的影子,是很悲傷的一件事吧。說實話,對於這種觀點,我真的難以贊同。

我其實特別能理解這種心情。年少時的凌雲壯志不再,生活的一地雞毛成爲常態。但是如果因此去否認讀書的意義,真的是大錯特錯了。

彼時孔乙己是一名落魄的書生,但他面對生活的窘境,寧願行竊,也沒有想過依靠雙手去改變局面。他選擇去丁舉人家裏偷書被抓,雙腿被打折,最後徹底消失在人們的嘲笑聲中,這樣的結果,決定他命運的是學過的知識嗎?可能有所關係,但絕對不是因果關係。這讓我想起另外一個悲劇人物——別里科夫。這是我們高中學過的《套中人》的經典角色。他是一個教希臘語的老師。他不僅把自己裝在套子裏,古板保守,同時還試圖掌控周圍的一切,拒絕新事物的發生,最後在惶惶不可終日中走向末路。決定別里科夫命運的是他掌握的知識嗎?同樣可能有所關係,但絕對不是因果關係。

事實上呢,無論是孔乙己還是別里科夫,他們所謂的脫不掉的長衫、掙不脫的枷鎖,是他們所學習的四書五經、希臘語嗎?顯然不是阿,我們只需要用一個簡單的邏輯互換就可以對他進行質疑,並非所有學習過這些技能的人,都成了孔乙己或者是別里科夫。這兩個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人物,註定成爲悲劇的一個主觀原因,就是他們固步自封,逃避現實,拒絕新事物。從這一點來看,他們的失敗,與讀書這件事並沒有直接的聯繫,而是與他們的價值觀和行動力關係更大一些。

當然,我也很理解,每一個熱點話題的背後,都有很多的共情和共鳴。這幾年大環境的不如意,讓人難免低落,但是因此去質疑讀書的意義否定學歷的價值真的很不明智。

那些自負又自卑的人,無論讀書與否都會過得很矛盾。否定知識,否定學歷的其實很多都是有知識有學歷的人面對生活不如意時的一種自嘲。如果這真的是長衫,就連你的抱怨和牢騷也發不出現如今這樣強的聲音吧。

無論是怎樣的生活,矛盾都會存在,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們是孔乙已嗎?或許某個時期、某個時段、某個場合確實是,但是書本的知識亦或是生活的閱歷,賦予了我們一些能動性。這些能動性使得我們有能力去及時糾正自己的心態。讀書人也不僅僅只有孔乙己,像《平凡的世界》裏從農村走出來的讀書人孫少平。他年青有朝氣,當然他也有過自卑和矛盾,但他走出學校之後沒有好高騖遠,他脫下長衫走向煤礦一線,歷經各種磨難之後,依然做那個勇敢的追夢人。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這句話每每在我困頓的時候,都激勵着我。學歷和知識不是脫不掉的長衫,對生活的逃避、妥協和無止境的消極纔是。話又說回來,風雨之路,道阻且長,有件長衫未必不好,那怕衣衫襤褸,仍可遮風擋雨阿。放下心中的包袱,勇敢熱情的去擁抱生活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