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篇】手把手教你落地DDD | 京東雲技術團隊

1. 前言

常見的DDD實現架構有很多種,如經典四層架構、六邊形(適配器端口)架構、整潔架構(Clean Architecture)、CQRS架構等。架構無優劣高下之分,只要熟練掌握就都是合適的架構。本文不會逐個去講解這些架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去了解。

本文將帶領大家從日常的三層架構出發,精煉推導出我們自己的應用架構,並且將這個應用架構實現爲Maven Archetype,最後使用我們Archetype創建一個簡單的CMS項目作爲本文的落地案例。

需要明確的是,本文只是給讀者介紹了DDD應用架構,還有許多概念沒有涉及,例如實體、值對象、聚合、領域事件等,如果讀者對完整落地DDD感興趣,可以到本文最後瞭解更多。

2. 應用架構演化

我們很多項目是基於三層架構的,其結構如圖:

我們說三層架構,爲什麼還畫了一層 Model 呢?因爲 Model 只是簡單的 Java Bean,裏面只有數據庫表對應的屬性,有的應用會將其單獨拎出來作爲一個
Maven Module,但實際上可以合併到 DAO 層。

接下來我們開始對這個三層架構進行抽象精煉。

2.1 第一步、數據模型與DAO層合併

爲什麼數據模型要與DAO層合併呢?

首先,數據模型是貧血模型,數據模型中不包含業務邏輯,只作爲裝載模型屬性的容器;

其次,數據模型與數據庫表結構的字段是一一對應的,數據模型最主要的應用場景就是DAO層用來進行 ORM,給 Service 層返回封裝好的數據模型,供Service 獲取模型屬性以執行業務;

最後,數據模型的 Class 或者屬性字段上,通常帶有 ORM 框架的一些註解,跟DAO層聯繫非常緊密,可以認爲數據模型就是DAO層拿來查詢或者持久化數據的,數據模型脫離了DAO層,意義不大。

2.2 第二步、Service層抽取業務邏輯

下面是一個常見的 Service 方法的僞代碼,既有緩存、數據庫的調用,也有實際的業務邏輯,整體過於臃腫,要進行單元測試更是無從下手。

public class Service {

    @Transactional
    public void bizLogic(Param param) {

        checkParam(param);//校驗不通過則拋出自定義的運行時異常

        Data data = new Data();//或者是mapper.queryOne(param);

        data.setId(param.getId());

        if (condition1 == true) {
            biz1 = biz1(param.getProperty1());
            data.setProperty1(biz1);
        } else {
            biz1 = biz11(param.getProperty1());
            data.setProperty1(biz1);
        }

        if (condition2 == true) {
            biz2 = biz2(param.getProperty2());
            data.setProperty2(biz2);
        } else {
            biz2 = biz22(param.getProperty2());
            data.setProperty2(biz2);
        }

        //省略一堆set方法
        mapper.updateXXXById(data);
    }
}

這是典型的事務腳本的代碼:先做參數校驗,然後通過 biz1、biz2 等子方法做業務,並將其結果通過一堆 Set 方法設置到數據模型中,再將數據模型更新到數據庫。

由於所有的業務邏輯都在 Service 方法中,造成 Service 方法非常臃腫,Service 需要了解所有的業務規則,並且要清楚如何將基礎設施串起來。同樣的一條規則,例如if(condition1=true),很有可能在每個方法裏面都出現。

專業的事情就該讓專業的人幹,既然業務邏輯是跟具體的業務場景相關的,我們想辦法把業務邏輯提取出來,形成一個模型,讓這個模型的對象去執行具體的業務邏輯。這樣Service方法就不用再關心裏面的 if/else 業務規則,只需要通過業務模型執行業務邏輯,並提供基礎設施完成用例即可。

將業務邏輯抽象成模型,這樣的模型就是領域模型。

要操作領域模型,必須先獲得領域模型,但此時我們先不管領域模型怎麼得到,假設是通過loadDomain方法獲得的。通過 Service方法的入參,我們調用loadDomain方法得到一個模型,我們讓這個模型去做業務邏輯,最後執行的結果也都在模型裏,我們再將模型回寫數據庫。當然,怎麼寫數據庫的我們也先不管,假設是通過saveDomain方法。

Service層的方法經過抽取之後,將得到如下的僞代碼:

public class Service {

    public void bizLogic(Param param) {

        //如果校驗不通過,則拋一個運行時異常
        checkParam(param);
        //加載模型
        Domain domain = loadDomain(param);
        //調用外部服務取值
	    SomeValue someValue=this.getSomeValueFromOtherService(param.getProperty2());
        //模型自己去做業務邏輯,Service不關心模型內部的業務規則
        domain.doBusinessLogic(param.getProperty1(), someValue);
        //保存模型
        saveDomain(domain);
    }
}

根據代碼,我們已經將業務邏輯抽取出來了,領域相關的業務規則封閉在領域模型內部。此時 Service方法非常直觀,就是獲取模型、執行業務邏輯、保存模型,再協調基礎設施完成其餘的操作。

抽取完領域模型後,我們工程的結構如下圖:

2.3 第三步、維護領域對象生命週期

在上一步中,loadDomainsaveDomain 這兩個方法還沒有得到討論,這兩個方法跟領域對象的生命週期息息相關。

關於領域對象的生命週期的詳細知識,讀者可以自行學習瞭解。

不管是 loadDomain 還是 saveDomain,我們一般都要依賴於數據庫,所以這兩個方法對應的邏輯,肯定是要跟 DAO 產生聯繫的。

保存或者加載領域模型,我們可以抽象成一種組件,通過這種組件進行封裝模型加載、保存的操作,這種組件就是Repository。

注意,Repository 是對加載或者保存領域模型(這裏指的是聚合根,因爲只有聚合根纔會有Repository)的抽象,必須對上層屏蔽領域模型持久化的細節,因此其方法的入參或者出參,一定是基本數據類型或者領域模型,不能是數據庫表對應的數據模型。

以下是 Repository 的僞代碼:

public interface DomainRepository {

    void save(AggregateRoot root);

    AggregateRoot load(EntityId id);
}

接下來我們要考慮在哪裏實現DomainRepository。既然 DomainRepository 與底層數據庫有關聯,但是我們現在 DAO 層並沒有引入 Domain 這個包,DAO 層自然無法提供 DomainRepository的實現,我們初步考慮是不是可以將 DomainRepository 實現在 Service 層。

但是,如果我們在 Service 中實現DomainRepository,勢必需要在 Service 層操作數據模型:查詢出來數據模型再封裝爲領域模型、或者將領域模型轉爲數據模型再通過ORM 保存,這個過程不該是 Service 層關心的。

因此,我們決定在 DAO 層直接引入 Domain 包,並在 DAO 層提供 DomainRepository 接口的實現,DAO 層查詢出數據模型之後,封裝成領域模型供DomainRepository 返回。

這樣調整之後, DAO 層不再向 Service 返回數據模型,而是返回領域模型,這就隱藏了數據庫交互的細節,我們也把DAO層換個名字稱之爲Repository。

現在,我們項目的架構圖是這樣的了:

由於數據模型屬於貧血模型,自身沒有業務邏輯,並且只有Repository這個包會用到,因此我們將之合併到Repository中,接下來不再單獨列舉。

2.4 第四步、泛化抽象

在第三步中,我們的架構圖已經跟經典四層架構非常相似了,我們再對某些層進行泛化抽象。

  • Infrastructure

Repository 倉儲層其實屬於基礎設施層,只不過其職責是持久化和加載聚合,所以,我們將 Repository層改名爲 infrastructure-persistence,可以理解爲基礎設施層持久化包。

之所以採取這種 infrastructure-XXX 的格式進行命名,是由於 Infrastructure 可能會有很多的包,分別提供不同的基礎設施支持。

例如:一般的項目,還有可能需要引入緩存,我們就可以再加一個包,名字叫infrastructure-cache

對於外部的調用,DDD中有防腐層的概念,將外部模型通過防腐層進行隔離,避免污染本地上下文的領域模型。我們使用入口(Gateway)來封裝對外部系統或資源的訪問(詳細見《企業應用架構模式》,18.1入口(Gateway)),因此將對外調用這一層稱之爲infrastructure-gateway

注意:Infrastructure 層的門面接口都應先在Domain 層定義,其方法的入參、出參,都應該是領域模型(實體、值對象)或者基本類型。

  • User Interface

Controller 層其實就是用戶接口層,即 User Interface 層,我們在項目簡稱 ui。當然了可能很多開發者會覺得叫UI好像很彆扭,認爲 UI就是 UI 設計師設計的圖形界面。

Controller 層的名字有很多,有的叫 Rest,有的叫 Resource,考慮到我們這一層不只是有 Rest 接口,還可能還有一系列 Web相關的攔截器,所以我一般稱之爲 Web。因此,我們將其改名爲 ui-web,即用戶接口層的 Web 包。

同樣,我們可能會有很多的用戶接口,但是他們通過不同的協議對外提供服務,因而被劃分到不同的包中。

我們如果有對外提供的 RPC服務,那麼其服務實現類所在的包就可以命名爲 ui-provider

有時候引入某個中間件會同時增加 Infrastructure 和 User Interface。

例如,如果引入 Kafka 就需要考慮一下,如果是給 Service 層提供調用的,例如邏輯執行完發送消息通知下游,那麼我們再加一個包infrastructure-publisher;如果是消費 Kafka 的消息,然後調用 Service 層執行業務邏輯的,那麼就可以命名爲 ui-subscriber

  • Application

至此,Service 層目前已經沒有業務邏輯了,業務邏輯都在 Domain 層去執行了,Service 只是協調領域模型、基礎設施層完成業務邏輯。

所以,我們把 Service 層改名爲 Application Service 層。

經過第四步的抽象,其架構圖爲:

2.5 第五步、完整的包結構

我們繼續對第四步中出現的包進行整理,此時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我們的啓動類應該放在哪裏?

由於有很多的 User Interface,所以啓動類放在任意一個User Interface中都不合適,放置在Application Service中也不合適,因此,啓動類應該存放在單獨的模塊中。又因爲 application這個名字被應用層佔用了,所以將啓動類所在的模塊命名爲 launcher,一個項目可以存在多個launcher,按需引用User Interface。

加入啓動包,我們就得到了完整的 maven 包結構。

包結構如圖所示:

至此,DDD 項目的整體結構基本講完了。

2.6 精煉後的思考

在經過前面五步精煉得到這個架構圖中,經典四層架構的四層都出現了,而且長得跟六邊形架構也很像。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不管是經典四層架構、還是六邊形架構,亦或者整潔架構,都是對系統應用的描述,也許描述的側重點不一樣,但是描述的是同一個事物。既然描述的是同一個事物,長得像纔是理所當然的,不可能只是換一個描述方式,系統就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

對於任何一個應用,都可以看成“輸入-處理-輸出”的過程。

“輸入”環節:通過某種協議對外暴露領域的能力,這些協議可能是 REST、可能是 RPC、可能是 MQ 的訂閱者,也可能是WebSocket,也可能是一些任務調度的 Task;

”處理“環節:處理環節是整個應用的核心,代表了應用具備的核心能力,是應用的價值所在,應用在這個環節執行業務邏輯,貧血模型由Service執行業務處理,充血模型則是由模型進行業務處理。

“輸出”環節,業務邏輯執行完成之後將結果輸出到外部。

不管我們採用的什麼架構,其描述的應用的核心都是這個過程,不必生搬硬套非得用什麼應用架構。

正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3. ddd-archetype

3.1 Maven Archetype介紹

Maven Archetype是一個Maven插件,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快速創建項目的基礎結構,大大減少開發人員在創建項目時所需的時間和精力,並且可以確保項目結構的一致性和可重用性,從而提高代碼質量和可維護性。

我們在介紹DDD應用架構時,對項目的結構進行了介紹。我們將項目分爲多個Maven Module,如果每個項目都手工創建一次,是比較繁瑣的工作,也不利項目結構的統一。

我們使用Maven Archetype創建DDD項目初始化的腳手架,使其在初始化時完整實現上文第五步的應用架構。

3.2 ddd-archetype的使用

3.2.1 項目介紹

ddd-archetype是一個Maven Archetype的原型工程,我們將其克隆到本地之後,可以安裝爲Maven Archetype,幫助我們快速創建DDD項目腳手架。

項目鏈接:

https://github.com/feiniaojin/ddd-archetype

3.2.2 安裝過程

以下將以IDEA爲例展示ddd-archetype的安裝使用過程,主要過程是:

克隆項目-->archetype:create-from-project-->install-->archetype:crawl

3.2.3 克隆項目

將項目克隆到本地: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feiniaojin/ddd-archetype.git

直接使用主分支即可,然後使用IDEA打開該項目

3.2.4 archetype:create-from-project

配置打開IDEA的run/debug configurations窗口,如下:

選擇add new configurations,彈出以下窗口:

其中,上圖中1~4各個標識的值爲:

標識1 - 選擇"+"號;

標識2 - 選擇"Maven";

標識3 - 命令爲:

archetype:create-from-project -Darchetype.properties=archetype.properties

注意,在IDEA中添加的命令默認不需要加mvn

標識4 - 選擇ddd-archetype的根目錄

以上配置完成後,點擊執行該命令。

3.2.5 install

上一步執行完成且無報錯之後,配置install命令。

其中,上圖中1~2各個標識的值爲:

標識1 - 值爲install

標識2 - 值爲上一步運行的結果,路徑爲:

ddd-archetype/target/generated-sources/archetype

install配置完成之後,點擊執行。

3.2.6 archetype:crawl

install執行完成且無報錯,接着配置archetype:crawl命令。

其中,標識1中的值爲:

archetype:crawl

配置完成,點擊執行即可。

3.3 使用ddd-archetype初始化項目

  • 創建項目時,點擊manage catalogs
  • 將本地的maven私服中的archetype-catalog.xml加入到catalogs中:

添加成功,如下:

  • 創建項目時,選擇本地archetype-catalog,並且選擇ddd-archetype,填入項目信息並創建項目:
  • 項目創建完成後:

4. 代碼案例

本文提供了配套的代碼案例,該案例使用DDD和本文的應用架構實現了簡單的CMS系統。案例項目採用前後端分離的方式,因此有後端和前端兩個代碼庫。

4.1 後端

後端項目使用本文的ddd-archetype創建,實現了部分CMS的功能,並落地部分DDD的概念。

GitHub鏈接:https://github.com/feiniaojin/ddd-example-cms

實現的DDD概念有:實體、值對象、聚合根、Factory、Repository、CQRS。

技術棧:

  • Spring Boot
  • H2內存數據庫
  • Spring Data JDBC

無外部中間件依賴 ,clone到本地即可編譯運行,非常方便。

4.2 前端

前端項目基於vue-element-admin開發,詳細安裝方式見代碼庫的README。

GitHub鏈接:https://github.com/feiniaojin/ddd-example-cms-front

4.3 運行截圖

5. 總結以及進一步學習

本文通過對貧血三層架構進行精煉,推導出適合我們落地的應用架構,並且將之實現爲Maven Archetype以應用到實際開發,然而應用架構只是落地DDD的一個知識點,要完整落地DDD還必須體系化地掌握限界上下文、上下文映射、充血模型、實體、值對象、領域服務、Factory、Repository等知識點。

作者:京東物流 覃玉傑

內容來源:京東雲開發者社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